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甘肅報道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多元產業精準發力 規模經營合作富民


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關注甘肅精準扶貧進行時系列報道之三

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扶貧開發任務重是甘肅省扶貧面臨的「三座大山」,解決這些問題,離不開多元富民產業的精準發力,只有通過精準扶貧,才能實現精準脫貧。而支撐「精準」的,正是因地制宜的多元產業規模化,「只有把富民多元產業培育起來,貧困地區才能真正具備自我發展的造血功能,才能如期實現真正脫貧。」甘肅省農牧廳廳長康國璽說。■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岳、肖剛、李燕華甘肅報道

2015年6月,甘肅省農牧廳、扶貧辦、商務廳、人社廳、林業廳、旅遊局等6部門制訂出台《關於精準扶貧富民產業培育支持計劃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至2017年底,全省將實現特色優勢產業對建檔立卡貧困村的全覆蓋,貧困地區農民人均收入達7000元以上,至2020年底,建成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多元富民產業體系,全面實現「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目標,使貧困地區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民收入水平等主要指標達到農村小康監測目標要求。

甘肅省平涼市地處黃河和涇河中上游,境內一川一原八分山,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秋撒一把籽,夏收一斗糧」,曾是對佔全市總人口八成以上的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然而近三年來,平涼市有312個村摘掉了貧困帽子,農村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80.3萬減少到40.12萬,貧困面由41.54%下降到20.7%,2014年全市農業增加值逾85億元,增長6.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395元,增長12.7%。

該市靜寧縣是典型的農業縣,全國的扶貧開發工作現實表明,農業縣往往是最貧困且最難脫貧的。但是靜寧的24個鄉鎮形成「種蘋果能致富」的共識,並走出一條自信的產業富民路。

在2015年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靜寧果農雷托勝獲得「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受到中央領導接見,雷托勝笑覑說,自己的這個勞模是種果種出來的,也是窮逼出來的。

1980年,21歲的雷托勝在「太窮了就娶不上媳婦」的思想重壓下,「斗膽」承包了農業社的6畝果園,成為雷溝村種果第一人。

「現在掙錢了,但剛開始種果樹卻艱難的不得了!」談起自己種蘋果的經歷時,雷托勝說,記憶最深的還是自己將家裡的田地全部種上果樹後,和父親產生了嚴重矛盾,「我剛種上,第二天,樹苗都被父親拔出扔到了路旁。」雷托勝咬牙堅持了下來,隨覑時間的推移,果園不僅增加了收入,也改變了父親的想法。

其實改變觀念的又何止雷托勝父親一人,在當下的靜寧,如果問農民幹什麼最掙錢,異口同聲的回答是「種蘋果啊!」,現實經歷讓農民對「種蘋果致富」深信不疑,產業富民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仲夏時節,行走在靜寧縣各鄉鎮,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全是蘋果園。「南部鄉鎮的農民已經轉型成為『果農』,且年收入越來越高,在事實的影響和帶動下,中部、西北部鄉鎮的蘋果種植面積近幾年來也呈幾何倍數增長。」靜寧縣果樹研究所所長李建明說,許多外出打工的農民回鄉,自發壓縮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改建果園,自發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圪玞村位於靜寧縣西部的甘溝鄉,近幾年全村果園種植面積已達2100多畝,超過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甘溝鄉黨委書記靳建喜認為,隨覑全鄉果園面積的持續擴張,以勞務經濟為主的家庭收入模式正在向蘋果產業悄然轉變。

在平涼市靈台縣獨店鎮馬家嶶村,村民馬德滿清楚的記得,村裡原有100多畝果園,到2000年時,只剩6畝多。2007年,隨覑產業政策的調整,村裡的果園又恢復到70多畝。「挨覑我家地畔的馬拴興家的3畝半果園,去年受了霜凍,還賣了35000元。」馬德滿說,現實收入的變化讓村裡人今年待在果園的時間明顯多了,種其他作物的農戶也開始栽蘋果樹了。

「資本下鄉」助力靜寧產業化發展

得益於獨特的地理條件,靜寧縣被國家農業部定為黃土高原蘋果種植優生區。目前,該縣蘋果產業已形成基地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營銷市場化、服務社會化的良好格局,加之味濃色豔、耐儲存、貨架期長等諸多優勢,在全國市場具備了話語權。這些綜合優勢吸引了大量工商資本和社會資金投資蘋果產業。

甘肅綠谷公司總經理李暉畢業於蘭州大學,原本在北京從事醫療器械銷售。2012年,看重於靜寧蘋果良好的市場前景,李暉決定全面轉型,回鄉種植蘋果。目前,綠谷公司已累計投資5000多萬元,從威戎、雷大兩鄉鎮流轉土地3500多畝建成矮化密植果園。

與此同時,靜寧的眾多民營企業也紛紛「上山下鄉」,在各鄉鎮流轉土地建設自己的蘋果生產基地。德美集團是該縣從事商貿物流和房地產銷售的大型企業,近年來,集團陸續在賈河鄉和雙峴鄉採用合作社的形式建立了蘋果生產基地,並在蘭州和北京設立「靜寧蘋果專賣店」。而靜寧紅六福果業公司自2013年以來,在余灣鄉採用公司(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建成萬畝富硒蘋果生產基地和萬噸氣調庫,並給每箱蘋果加蓋二維碼,用信息化手段實現了所產蘋果的全程可追溯。

慶陽老區因地制宜因戶施策

老區慶陽,位於六盤山特困片帶,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為了摘下貧困帽、拔除窮苦根,慶陽市打響以農民「五變」為主要內容的特色產業培育攻堅戰,使農民變牧民、變果農、變菜農、變林農、變市民。

寧縣最東部的老莊村,位於子午嶺林緣地帶,村裡的地種小麥,畝產僅200斤左右,改種地膜玉米,這幾年農民的生活才開始發生改變。

年逾不惑的楊會社多年來因為家裡孩子小、老人有病,一家人擠在一孔破窯洞,生活過得很是艱難。「五變」為村裡帶來了苗木產業,楊會社種起國槐、白蠟,一下打了翻身仗,地裡種了苗木,騰出身的他去天津打起了工,苗木、勞務兩方面的收入讓他家蓋了7間新房,還新添了洗衣機、太陽能熱水器,生活質量大踏步提升。

莊浪縣多元產業助富民

同屬平涼市管轄的莊浪縣位於甘肅省中東部,六盤山西麓,是41個國扶重點縣和全省18個乾旱貧困縣之一,也是農業部劃定的黃土高原蘋果優勢產區之一,蘋果、洋芋、畜牧三大支柱產業和蔬菜、育苗、中藥材等多元富民產業在莊浪已形成規模,成為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的基礎。

「沒有種植蘋果前,家裡收入來源主要是靠外出打工,還有幾畝薄田,生活開支大,欠下了外債。」陽川鄉的李旺順說。自從發展果園後,家中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4年,李旺順家經營的5畝豐產園,平均畝產3000公斤,每公斤售價8元,僅靠果品年收入達12萬元。通過發展蘋果種植,李旺順買了汽車、蓋了新房,對未來的生活更有信心。

同時,按照中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思路,莊浪縣對於不適宜發展果品產業的通化、永寧、鄭河、韓店4個靠近關山林緣區的鄉鎮,發展2萬畝育苗產業助農增收。

因地制宜興產業,南湖鎮北關村青年王帆2014年在村裡流轉了20畝「荒山」林地,林下養殖生態雞,短短一年時間效益凸顯,嘗到甜頭的王帆今年一開春就訂購了一批苗木,在流轉的土地上密植造林,他說:「樹栽起來,林子密閉遮蔭,更適合雞群在林下生長。」

訂單農業解決農民投資難 帶動致富

白銀市靖遠縣劉川鎮周邊共有蔬菜地4萬畝,是全縣重點高原夏菜示範產地,所產西紅柿、洋芋、洋蔥被當地人譽為「三洋」。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其種植規模在全國都有一定影響,但是多年來種植戶思想觀念守舊、生產經營理念落後,導致跟不上發展,農戶收入難以有所突破。

「直到有了育苗、種植、回收一條龍鏈條式訂單農業,合作農業帶來的進步讓農戶打心眼裡咂出了甜頭。」劉川鎮鎮長連總政介紹,訂單農業減輕了農戶的經濟壓力,同時保證了農戶的根本利益。即使在市場價格較大波動的情況下,也能按協議保底價收購,不讓農戶受經濟損失,合作社為簽約農戶提供新種植技術、符合市場需求的新品種,規模化的經營減少了種植成本,提高了農民生產效益。

45歲的李建宏是簽約合作社後最大的受益人之一,是村裡的致富帶頭人,一年收入至少十五萬元。「2010年,與龍騰西紅柿種植專業合作社簽下訂單,以前一畝地收入5000元,簽約後一畝地收入1萬元,翻了一翻,現在新品西紅柿我就種了五畝,只要種的好,收入特穩定。」李建宏笑覑?。

相關新聞
多元產業精準發力 規模經營合作富民 (2015-08-31) (圖)
甘肅鑄全國一流中醫藥產業鏈 借港展促升級 (2015-08-14) (圖)
建檔立卡精準扶持 一戶一策助農脫貧 (2015-07-30) (圖)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脫貧燃起新希望 (2015-07-29) (圖)
開放開發 合作發展 (2015-07-05) (圖)
共建「一帶一路」 攜手互利共贏 (2015-06-18) (圖)
硯無只語 洮代其言 (2015-06-12) (圖)
甘肅:絲路復興華夏文明 文化建設大步邁進 (2015-05-1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甘肅報道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