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黃玉山(左)當年就「香江學者計劃」與當時的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主任王曉初(右)簽合約。資料圖片
30年的事情太多,記者請三人各自分享最難忘的一件事,他們隨即就說︰「一件事好難喎!」不過他們還是合作地開始「精挑細選」,黃玉山和蕭文鸞就說起了近年的「香江學者計劃」,這既是為香港引入研究人才,亦同時是為研究人員爭取合理工資的「偉大行動」。
一切的念頭,源於這一眾學者2009年去湖南交流,在火車上的一番對話,議題「學術」得很,就是「如何促進香港」。他們首先想到的,是招攬研究人員,為他們爭取合理待遇。
原來,在院校裡的博士後研究人員,一般而言工資都要2萬多元,但香港院校很多時候負擔不起請博士後,譚鳳儀指︰「大家可能當一般研究員去聘請,工資壓低至萬多元,雖然對方也可能覺得無所謂,但大家都覺得不應該。」
找錯對口單位 妙計險成空
於是,眼見現時香港科研達到世界水平,而內地也發展得很好;博士生要跟名師再深造,這樣才會成材,他們就想到︰「內地有外派人員深造的經費,能否由香港和內地各出一半錢去培養一個人呢?他們可幫助香港教授,而自己都獲得訓練,雙贏!」
自覺想到了「絕世好橋」,一眾學者就急急向中聯辦提議,希望可以落實,沒有什麼結果,於是想想應該找國家教育部,但又無聲氣,原來是他們找錯「對口單位」。黃玉山說︰「還是不想就此作罷,我自己做(港區)人大(代表),所以試一試寫提案,以為也沒有辦法。原來博士後這回事,不是教育部,也不是科技部管,而是人力資源方面管!原來他們是當職位去做,於是寫完提案他們就自己來找我們談,國家也很支持。」
回想這一切,黃玉山亦不禁感嘆︰「所以大家做事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有時講完就算,其實要『諗計仔』。」最終國家為來港深造的博士後出一半工資、香港院校出一半,為期2年,每人共30萬元左右,計劃每年有50個名額,每年有幾百名博士後報名,香港方面也有160個資深教授參與。
科技扶貧多年 不「輸血」靠「造血」
譚鳳儀則說起了維持了十多年的「科技扶貧」。上世紀90年代初,協會到內地訪問,知道內地有很多很貧困的人,譚鳳儀指︰「窮得兩個仔一條褲兩份着都有。」
要扶貧,他們認為不能不停「輸血」,而要「造血」,希望以好的科技去提升當地人養蠶種桑的能力,於是就有了「科技扶貧」,「一開始大家很天真,想一同下鄉,但不行的,我們不能去那麼久,而且會成為別人的負擔。後來決定以經濟去支持,因為內地教授下鄉的工資低,於是我們每個月發工資獎勵他們,並且每年選3個最成功的科研項目,有提升當地經濟和水平的,另外發獎金。」所謂的工資,當年也只是每個月150元人民幣,但原來已經很高薪。現時國家發展迅速,項目的歷史任務亦已完成。■香港文匯報記者 歐陽文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