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出現移位情況。 資料圖片
路署:最多歪7米情況普遍 工程師憂影響上蓋建設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翁麗娜)造價70億元的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填海工程,其人工島被指移動了20米,工程未必如期在2016年底開通。路政署昨回應指,人工島最多錄得6米至7米的移動,並解釋署方採用全無浚挖式填海設計,類似的填海地移動屬普遍情況。不過,有工程師擔心影響上蓋建設進度。
正在興建的人工島將成為往來香港及珠三角西部的重要樞紐,日前卻傳出填海工程出現移位。路政署前日起連續兩日回應事件,解釋填海工程出現移動,與今次填海首次採用的免浚挖式方法有關,其做法是先用鋼筒圍起海床淤泥,再利用填土向鬆軟淤泥加壓,將當中水分排走,使其固結。
工程師指需半年壓實軟土
雖然路政署強調人工島移動情況正常,但工程師陳健碩則指要視乎移動範圍有多大,擔心鋼筒圍本身移位,變相填海區空間大了,令軟土根本未有被壓實。他又擔心,填海地移位可能影響上蓋工程,因為要等其排水量做得足夠才可建上去,排水過程需要時間,可能要半年至7個月才可以壓實。
路政署表示,目前已批出7份香港口岸人工島上蓋工程合約,所有工程正在進行中,其中旅檢大樓的樁柱大部分已完成,並符合要求。署方又指,未來與顧問工程師密切監察填海工程情況,確保填海工程安全及填海土地穩固。因應施工期間遇到種種困難及挑戰,該署已於今年初向立法會報告香港口岸工程應未能趕及於2016年年底完工。署方目前仍在全面評估具體的預計完工日期。
大嶼山團體冀當局盡快解難
大嶼山發展聯盟創會主席哈永安昨日出席一個論壇時表示,大嶼山發展分成短中長期,而人工島屬於短中期部分,對經濟區發展有迫切性需求,倘不能如期完工,不僅大嶼山,甚至全港住屋及商業發展都會受到影響。
他又說,不少居民希望該處可釋放更多土地,期望當局可盡快解決問題。他又指,自己事前不知悉人工島存在技術問題。
同場的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在致辭時表示,政府去年初成立的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經一年多以來的討論,預計年底會提交工作報告,就大嶼山的規劃、保育及康樂等提出意見。
他又提到,10多年後的主要土地供應來源將會來自新界北和大嶼山中部水域人工島,料可填海600米至800米,期望大嶼山日後成為亮麗的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