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致遠艦」機關炮被日軍作為戰利品在三笠公園展覽。 網上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透露,甲午海戰後,北洋水師戰艦殘骸多被日軍打撈、拆分,當做戰利品陳列在靖國神社及學校和公園。
據《華西都市報》報道,在致遠艦的考古調查過程中,曾發現一門11毫米的10管格林機關炮。陳悅表示,雖然同樣沉沒在大鹿島海域的超勇、揚威艦也裝備有11毫米口徑的格林機關炮,但是他們裝備的格林炮樣式和致遠艦上的相差巨大。
艦炮被當戰利品陳列公園
陳悅稱,此次連帶格林炮出水的還有完整的「鐵貓」炮架,這種炮架為安裝桅盤所用,大東溝附近的北洋沉艦只有致遠有桅盤。
陳悅透露,甲午海戰後日本曾在致遠艦上掠走一門格林炮,現在仍然存放於日本,具體位置在日本橫須賀市的三笠公園。
此前在探訪三笠公園的致遠艦遺物時,陳悅說了這樣一段話:「別的軍艦的遺物像是碎了的鋼板,你可以說它是遺骸,像這樣的炮,這樣的完整的一件東西,你就感覺它像是一個戰俘,是被抓到這裡的,再也走不了了。」
陳悅透露,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戰艦殘骸多被日軍打撈、拆分,當做戰利品陳列在靖國神社及學校和公園,120年前的屈辱依然在傷害中國人的感情。
為獲銅鐵將沉艦炸成碎片
甲午海戰中,一共有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四艘軍艦沉沒,除經遠距離大鹿島較遠外,剩下三艦,不管是哪一艘都遭遇了日本人的野蠻打撈。
65歲的于開臣曾在大鹿島村委會工作過,非常注意搜集島上老人有關那場海戰的描述。于開臣稱,1937 年到1938年日本曾兩次打撈大鹿島的甲午沉艦,以期獲得銅鐵等原料。
于開臣稱,1938年4月,日本派出「安德丸」和「神甫丸」兩艘打撈船來到大鹿島,隨艦而行有一名日本潛水員,還從莊河請來一名叫王緒年的潛水員。同時,日本還從島上僱傭了時年23歲的李桂斌到船上給潛水員的氧氣管加壓打氣。
如今,當事人李桂斌早已去世多年。據他生前回憶,日本人打撈的方式非常野蠻。潛水員下水時帶着炸藥,在船上安裝好後,在水面引爆,然後再把炸成碎片的船體打撈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