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余家昌)繼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之後,諾貝爾物理學獎相隔兩年再次頒予粒子物理學領域學者,本身是中微子專家的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教授朱明中坦言「頒得很密」,但中微子振盪是值得獲獎的研究,他感到非常開心。他指出近年粒子物理學不斷有新發現,令愈來愈多香港學生對基礎物理有興趣,希望有助這學科在香港發展。
朱明中表示,得獎研究的影響主要是學術上,中微子振盪證明了中微子有質量,對於建構物理學的「統一場論」非常重要。他帶領的香港研究團隊參與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2012年便成功發現了其中一種中微子振盪模式。他表示,今次物理學獎雖然只頒給兩名科學家,但其實他們的實驗背後均有一個龐大團隊。
與前年獲獎的「上帝粒子」研究相比,朱明中認為中微子振盪的重要性並不遜色,前者驗證了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對希格斯玻色子的預測,但後者卻某程度上推翻了「標準模型」,迫使學界修改相關理論。
至於日常生活實際應用,朱明中表示,量度中微子數量一直是監察核反應堆運作的方法之一,中微子振盪證明了中微子會轉化為不同種類,因此當科學家發現反應堆中微子數量減少時,可以將這個因素考慮在內。
中微子更常的應用範疇是太空探索,因為宇宙間所有核反應都會產生中微子,包括恆星核心的核反應,因此透過中微子探測天體便會較觀測電磁波更容易。朱明中表示,現在學界最希望能夠觀測到宇宙大爆炸時產生的中微子,以了解當時發生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