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敏婷)基層集中地深水埗區去年窮絕全港,貧窮率達26.6%,政府政策介入後大減8.4%,但仍有18.2%;觀塘的貧窮人口最多。葵青、黃大仙、油尖旺、北區、屯門、元朗的貧窮率亦高於全港平均的14.3%。政府分析指,在職人口比率愈低的地區愈窮,顯示就業是防貧的最佳途徑。
《2014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詳細羅列18區的貧窮人口及其結構情況(見表),去年貧窮人口較多且貧窮率高的地區有深水埗、觀塘、葵青、黃大仙、屯門及元朗;沙田及東區貧窮人口也不少,但貧窮率低於全港平均。政府以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後,各區貧窮情況均有改善,又以貧窮率較高的地方改善幅度尤其可觀。
西貢取代中西區成貧窮率最低
無論政策介入前後,深水埗區的貧窮率仍是全港最高,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7,200元。當區的新來港人士住戶比例為各區之首,達10.6%;領取綜援的貧窮住戶比例為19.5%,高於整體貧窮住戶的17.4%。至於政策介入後貧窮人口達103.3萬人的觀塘,68.7%貧窮戶居於公屋,顯著高於整體的40.7%;25.9%貧窮住戶領取綜援,比例為各區之首。另外,政策介入前貧窮率最低的地區是中西區,為13.1%,政策介入後貧窮率最低的地區則變成西貢,僅10%。
與去年相比,11個地區的貧窮率按年下降,以離島區的跌幅最為顯著,達2.4%。另有7個地區貧窮率上升,由0.1%至2.1%不等,當中以灣仔區和北區的升幅較為顯著,分別為2.1%及1.5%。政府分析指,灣仔區內人口老化令退休人士比例上升、北區內工作人口的就業情況較差,失業率按年上升0.3個百分點,全職比例亦稍降,都分別是兩個地區貧窮率上升的原因。
分析又指,全職工作人口比例愈高的地區,貧窮率則愈低。西貢區全職工作人口比例冠絕各區,達49.5%,貧窮率於政策介入前亦僅為13.6%;深水埗的全職工作人口比例最低,僅42.6%,貧窮率亦窮絕全港達26.6%。同樣,較高技術階層在職人口比例愈高的地區,貧窮率亦愈低。
深水埗區員盼增就業支援
深水埗區議員劉佩玉表示,區內物價指數相對較香港其他地區低,吸引不少經濟能力較低的基層居住,區內多獨居長者及新來港家庭,公屋、唐樓與?房也多,故貧窮率多年來持續高企。
她表示,區內一個約100呎的普通?房單位,租金約4,000元,連同水電等雜費逾5,000元,「一個家庭由先生掙萬多元月薪養家,太太在家照顧子女,租金負擔最大。」她希望政府為基層提供更多就業支援,尤其推行加大各種家庭友善政策的名額,讓婦女安心外出工作。
扶貧委員倡針對地區扶貧
扶貧委員會委員何喜華指出,政府現時只按委員會內各小組分類,推出幫助該些群組的扶貧政策,卻缺乏針對地區的扶貧措施,「不應該視長者為導致該區貧窮的必然原因,政府必須重視地區貧窮問題。」
社聯行政總裁、扶貧會特別需要社群專責小組主席蔡海偉亦同樣認為政府對個別地區的扶貧措施不足,認為家庭友善政策尤其重要,可協助婦女投入勞工市場,幫補家計;惟他坦言,有關地區扶貧工作須與地區團體配合,並且要有足夠的義工,這些局限都令執行上出現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