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助創新行業發展 挑戰美納斯達克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周紹基、陳楚倩)香港創業板問題多多,近日由於部分新股及半新股喪炒特炒,股價大起大落,再遭熱議。市場過去及近日就創業板的改革提出不少建議,總括有八項(見表),其中以港深創業板合併最為大膽破格,認為兩板融合可汲取香港監管質素及內地上市資源豐富之長,產生「1+1>2」協同效應,長遠更可抗衡納斯達克。香港創業板目前固守一隅做「啤殼工場」,既達不到幫助創新科技行業發展的目的,也有損香港金融中心聲譽。
「港深創業板合併」的大膽建議,早在「滬港通」開通之前已經由內地證券界提出,提議可作為日後推出的「深港通」的重要內容。內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蘇培科認為,兩地創業板可藉着「深港通」這個重要市場基建,加強兩地創業板的互聯互通,最終甚至合併在一起。惟據他了解,在「深港通」日後推出的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把兩地的創業板公司納入計劃。
「深港通」長遠研究方向
不過,長遠來說,他認為,日後「深港通」的優化內容應側重圍繞兩地創業板的互聯互通來展開,讓兩地創業板市場的規則快速融合,然後設法把兩地創業板合併,雙方合力將「港深創業板」打造成亞洲、乃至全球最活躍的創業板市場,令深圳創業板加上香港創業板,能產生「1+1>2」的協同效應,挑戰美國納斯達克。
他直言,香港創業板實際已淪為「雞肋板」,實屬可有可無,主要原因是香港缺乏好的創新企業上市資源。事實上,早有市場人士指出,香港在創新科技方面屬「五無狀態」--即「無土地、無科研環境、無在地廠家、無資源、無政策協助」,一些在本港的傑出科技「新芽」,一旦獲外資青睞,一般都會外流到歐美地區或內地發展,本港市場「留不住」,更談不上在本港創業板上市。香港創業板如不改革,只會陰乾。
蘇培科稱,深圳創業板則不同,身後有大量的創新企業排隊等待上市,IPO嚴重擠塞,不愁上市資源;內地上市規則有一定門檻,以及過去3年業績的要求,能上深圳創業板的企業,其實很多規模都不小,甚至已進入成熟穩定期,並非單靠概念的小企業。內地創業板代表的,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希望和潛在增長點,令深圳創業板具備成為全球一流創業板市場的潛質和資源,只是需要一流的市場規則和戰略定位,如果因「深港通」令兩地創業板進一步融通,很有可能會成為全球最活躍的市場,令深交所及港交所都受益。
深圳創板門檻高過香港
香港投資者一般都認為香港上市規則會較內地嚴格,事實上,對比兩地創業板的上市要求,深圳創業板的門檻較香港更高。中證監在2014年5月更新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管理辦法》,放寬了深圳創業板的上市要求,但即便如此,深圳創業板門檻仍香港的要高。在新版辦法中,其中有關盈利要求方面,分兩個條件,一是最近兩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淨利潤累計不少於1,000萬元人民幣;二是或最近一年盈利,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於5,000萬元人民幣。而舊版的深圳創業板上市門檻,還要求有持續盈利及最近兩年的營業收入增長率均不低於30%。香港創業板則沒有盈利要求(見附表)。而上市公司數目、轉換成港幣計的市值及成交額,深圳創業板更分別以1.3倍、19倍及111倍超越香港。
不過,香港經濟學家關焯照則持不同意見。他認為,香港創業板與深圳創業板合併屬弊大於利,內地股市主要由散戶主導,經常出現大起大落的炒作情況,某些深圳創業板股份價格,已脫離了基本因素,就算市盈率70至80倍的細價股,也見有炒作。
「雖然本港創業板有股份近期大起大跌,但兩地創業板一旦合併,港股A股化將會更嚴重,本港創業板的股價波動只會更大,而不會減少。」他認為,縱使香港的監管已十分嚴謹,但本港創業板仍出現大上大落、「啤殼」、「圍飛」等情況,香港證監會已難以控制,若果再加上深圳創業板,情況將更為複雜。
法制及監管成最大障礙
事實上,深港創業板合併的最大問題,正是如何監管的問題。他指出,兩板合併涉及的兩大問題,正正就是不同的法制及監管,如果能撇開上述兩大問題,那麼滬、深、港三間交易所,已經可以宣佈合併了,不用單單合併兩地創業板。他指,股市上,「最令人擔心的,其實還是投資者的質素及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