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戲曲天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戲曲視窗:粵劇當自強


我在2003年12月寫過題為《香港粵劇旺場不再》的短文,其中部分內容說:「九十年代的香港粵劇發展,以金融風暴作分水嶺。金融風暴前,秉承八十年代的氣勢,粵韻絃歌夜夜遍香江;金融風暴後,業餘劇團演出減少,職業班則出現觀眾入座率下降的危機。九十年代初,粵劇的興盛使業界對粵劇的未來充滿憧憬。舉例說,一九九二年,香港有二十多個劇團演出;一九九四年十一、十二兩個月,有五十台戲演出,還沒包括大大小小的粵曲演唱會。傳聞當時名媛閨秀邀請大老倌在演唱會合作演出,一支曲的酬金為一萬元,較大老倌演大戲的收入還高。親身參與是九十年代的粵劇和粵曲愛好者的特色,因此業餘粵劇團相繼成立。它們在『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和『藝發局』的支持下,經常往各社區會堂、球場、公園等地方演出,但九七『金融風暴』為粵劇界帶來不明朗的因素。名媛閨秀的財富收縮,支持粵劇的興致和熱情減退;粵劇發燒友面臨減薪、失業的威脅,不得不削減消遣的開支和時間,於是整個粵劇市場慢慢地萎縮,職業班的檔期一日比一日減少,業餘粵劇團的數目也寥寥可數。」

因為有過「金融風暴」的經歷,所以才會在本世紀初想盡辦法要政府增加資助粵劇界的金額,創造另類非商業性的工作機會,讓青年演員和粵劇從業員繼續有工開,希望本地粵劇市場不會因缺乏投資者而迅速萎縮;不過,推行這種策略要冒一個極大的風險-青年演員慣性依賴政府的支持,不關心觀眾的口味,缺乏市場觸覺,最後便會連市場價值也消失。

雖然本地青年演員尚未出現嚴重「離地」(脫離群眾)的毛病,但票房號召力不足,票房收入未能支持劇團的營運,於是政府的資助、場地租金優惠或者購買節目,成為他們生存的「營養素」。最近,明珠台一個專題節目,訪問一位年輕花旦,她批評政府資源錯配,把太多資助撥給業餘團體,反而職業班未能獲政府的大力支援,無法提升製作水平。該花旦的說話正正反映梨園接班人出現了依賴公帑資助的慣性思維,長此下去,粵劇便會由「行業」變成「界別」,從賺錢行頭降為受資助團體了。■文︰葉世雄

相關新聞
應李居明邀請 任《情話蘇東坡》導演 陳少梅讚港演員執生藝能強 (2016-01-12) (圖)
「貫群天」新戲《黃蜂尾後針》 (2016-01-12) (圖)
三江《坐妹》迎客來 (2016-01-12) (圖)
戲曲視窗:粵劇當自強 (2016-01-12)
香港電台第五台戲曲天地節目表 (2016-01-12) (圖)
香港電台第五台戲曲之夜節目表 (2016-01-12) (圖)
舞台快訊 (2016-01-12) (圖)
李龍王超群獻演文場武功 眾老倌助陣 戲迷喜出望外 (2016-01-05) (圖)
洪海鄭詠梅演經典名劇 (2016-01-05) (圖)
新編評劇《母親》在京開演 (2016-01-05) (圖)
戲曲視窗:香港粵劇市場的隱患 (2016-01-05)
香港電台第五台戲曲天地節目表 (2016-01-05) (圖)
香港電台第五台戲曲之夜節目表 (2016-01-05) (圖)
舞台快訊 (2016-01-0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戲曲天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