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林鄭批反對派議員享高薪拒履職


放大圖片

■建制派立法會議員留守會議廳內設法防止流會。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鍾立)在反對派議員瘋點人數拉布下,立法會在審議《版權(修訂)條例草案》的兩個月內三度流會,待審議程更嚴重「塞車」。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昨日主動強調,香港納稅人支付議員每月超過九萬元的巨額酬金,還有營運開支償還款項金額及一次過的約滿酬金,故議員必須履行審議法案的憲制責任,不應故意缺席會議,更不應以不合理的手段來阻礙條例的審議工作,「在立法會裡面審議這條條例草案是全港市民和納稅人對他們(所有議員)的要求,所以我希望立法會的議員要認清他們的工作。」她於周內將與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會面,討論在審議草案時如何「製造最大的空間」,務求讓條例草案可在本屆立法會通過。

林鄭月娥昨日在出席一個公開活動時,主動向在場傳媒提到立法會審議《版權(修訂)條例草案》的工作。她指出,自己有需要特別提醒反對派議員:審議法案是他們的職責。「根據(香港)基本法第七十三條,去按荌禰貌k的要求和法定的程序去制定、修正,甚至去刪除一些法律,是立法會議員的憲制功能。」

冀立會議員要認清工作

她續說,立法會議員履行憲制責任,並得到納稅人的支持,包括每月高達93,040元的酬金,及營運開支償還款項逾20萬元,更在4年任滿後更可獲得一次過60萬元的任滿酬金,「所以要求他們履行他們的憲制責任,在立法會裡面審議這條條例草案是全港市民和納稅人對他們的要求,所以我希望立法會的議員要認清他們的工作。」

「法案通過是建制派責任」屬歪理

林鄭月娥坦言,自己聽到有些歪理,稱要特區政府的法案通過,是建制派議員的責任;要令到立法會有足夠的法定人數,是建制派議員的責任,似乎好像反對派的議員是沒有責任。事實上,要求35位議員在席是一個非常高的要求,倘27名反對派議員完全不出席會議,對建制派議員非常不公道,「所以,我是有責任提醒『泛民』的議員,他們是有憲制的責任,他們是有向公眾交代的責任。」

她續說,「但即使是不公道,建制派議員都跟我們說了,他們是願意完全去配合、盡量都是『坐齊』在立法會,防止出現『流會』,讓草案可以進行審議,所以在這裡我都趁這個機會,對於近這兩個月建制派議員在立法會作出的努力表示致謝。」

市民應知議員是否履職責

被問及她向反對派「叫陣」,會否令政府和反對派的關係更「僵」,林鄭月娥強調,「這個不是政府與『泛民主派』之間的僵局,這個是立法會已經無效運作的僵局。」她指出,議員在草案審議階段提出修訂,是正常審議工作的一部分,「但是不可以用這些不合理的手段來阻礙一條條例的審議工作,而不出席會議就是沒有履行立法會議員的職責,所以市民,包括納稅人,是要知道他們現在正支持的立法會議員,是沒有履行他們最基本作為立法會議員的職責。」

對於有反對派議員邀請她會面討論條例草案內容,林鄭月娥坦言,她不清楚條例草案的具體內容,「如果泛民的議員能夠提出一些具體的方案,可以解決眼前這個僵局,我很樂意和他們見面。但是到目前為止聽不到任何有建設性的意見去解決這個立法會在議事方面的僵局,所以我的出席是並不幫到這件事的。」

周內晤曾鈺成洽審例時間

林鄭月娥又重申,特區政府沒有計劃收回這條經過了審議、經過了適當的程序去處理的《版權(修訂)條例草案》。香港的版權條例已經落後於國際水平,故特區政府必須要堅持,也必定會爭取所有的機會讓草案通過。周內,她會與席曾鈺成討論如何「製造最大的空間」,即提供最多的時間讓議員審議,務求讓條例可以在本屆立法會通過。具體做法要由曾鈺成作出適當的決定,「總的來說,大家放心,一定是合憲、合法、合情、合理。」

相關新聞
大帽山結霜 露天營盼雪 (圖)
特稿:營友枕寒待旦盼奇景 (圖)
微觀點:珍惜身邊人事 嚴寒下有溫暖
火鍋配料熱賣 肥牛最旺 (圖)
全港內科病房幾逼爆 (圖)
特首:研年撥25億改善中學班師比 (圖)
林日豐黃均瑜歡迎提高班師比 (圖)
盼全社會成中學生實習「供應鏈」
助港生「看世界」 推「一國兩制」教育
梁探避寒市民 承諾建公屋私樓 (圖)
CY勉紀律部隊精益求精
周浩鼎誓師 市民捱凍力挺 (圖)
內有玄機:美林商場出票后 「福地」加持次次贏 (圖)
網上互動:fb專頁新橫額 為港打「好波」 (圖)
噓寒問暖:冒寒風街訪 茧顜{保暖 (圖)
建制派要人齊撐 盼新力量導正立會 (圖)
吹捧「驅蝗踢矞z粗」 楊岳橋「粗口」爭選票
加州殺華裔兄弟 疑犯逃港被捕 (圖)
話你知:港美有引渡協議 疑犯藉聆訊拖延
寒流挾強風 大橋交管大塞車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