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左圖:陳叔通。(1876年-1966年)。資料圖片
宿正伯
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主席是毛澤東,副主席有五位: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和陳叔通。毛澤東、李濟深分別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周恩來、郭沫若分別是政務院總理、副總理,沈鈞儒是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因此事實上只有陳叔通是全職的政協領導人,可謂是政協的坐班當家人。所以,人們在政協工作的各個場合,總能看到陳叔通副主席忙碌的身影。
那麼,陳叔通何許人也?我們不妨追述一二。
陳叔通,世稱叔老,杭州人,1876年出生。父親陳豪,詩詞書畫皆有造詣,曾任多地知縣。陳叔通生性聰穎,兼之幼承家學,自小便打下了扎實的國學根基,尤擅詩文,17歲時中秀才。然而,身處晚清大變局中的他,一心救國,無意功名。早年曾投身康有為、梁啟超等發起的維新變法,雖親歷其失敗而愈堅其鬥志。
26歲時,陳叔通在父親嚴命之下參加科舉考試,中舉人。27歲時,入京會試,中進士,點翰林,被授翰林院編修。可是,矢志謀求救國之道的陳叔通並未因此而志得意滿。28歲時,他東渡日本,入日本法政大學攻讀政治和法律,希望探索現代國家振興之路。期間,接觸到同盟會人士,愈加堅定了推動中國進步之志。
30歲從日本學成歸國後,陳叔通積極參與清末憲政運動。在清政府成立的資政院中,陳叔通當選民選議員,是立憲派的激進成員之一。隨着對清廷民主誠意的絕望,陳叔通轉而由立憲派發展為革命派。
辛亥革命爆發後,陳叔通參與浙江獨立運動,其後被推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經歷了民國初年波譎雲詭的複雜鬥爭,並在倒袁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袁世凱稱帝夢破滅後,陳叔通本以為國家將迎來新的生機,無奈所見卻是烽火連天的軍閥混戰。
對前途一時迷惘的陳叔通,決意不再與僚客為伍,轉而投身實業,先後出任商務印書館董事、浙江興業銀行董事,對兩家企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在工商業界享有盛譽。其間,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多次邀請他出仕,均被其拒絕。他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有所不為齋」,並作詩曰:「附鳳攀龍徒取辱,何如大澤一羊裘!」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不願過問政治的陳叔通,在民族危亡之際挺身而出,積極參與募捐勞軍活動。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時已61歲的陳叔通作詩憤怒指責蔣介石:「一誤再誤唯爾辜,爾辜爾辜萬夫指!」並對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的主張表達尊敬。
日軍進佔上海後,威逼利誘陳叔通出任上海維持會會長,被叔老斷然拒絕。他閉門謝客,泰然自若,在寫給友人的詩中寫道:「相期珍重到晚節。」
1945年8月,日寇無條件投降。陳叔通和全國人民一樣喜極而泣,但面對獨裁腐敗、病入膏肓的國民黨政府的邀請,他再次通過友人答覆:「弟於黨治之下,誓不出而任事。」
有所不為,則有所必為。曾經對國家前途感到茫然的叔老,始終不為名利所動,而一旦找到中國的光明前途,則毫不猶豫地邁步向前。經過長期的交往與觀察,叔老逐漸認定,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給這個民族和國家帶來新生。
1946年5月,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民主同盟會、中國民主建國會等52個團體,組織上海人民團體聯合會,陳叔通為籌備委員之一。叔老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號召,投入到了反內戰、爭和平,反獨裁、爭民主的洪流之中。
上海人民團體聯合會定期舉行雙周聚餐會,討論時局,分享信息,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和主張,周恩來曾參加聚餐會並講話。通過這種形式的學習,陳叔通更加堅定了跟着中國共產黨走的信念和決心。(連載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