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日本「311」大地震引發福島核災,東京有示威者控訴政府的核電政策令他們飽受核災之禍。 法新社
大數據(Big data)對商界和政府管治愈來愈重要,而它也能應用於探測地震等天災,並有助災後救援,在東日本「311」大地震將近五周年紀念日之際,大數據技術更值得關注。大數據探測可分為「公民感應」(citizen sensor)和「機械感應」(machine sensor)兩大類,「公民感應」是指通過社交網站,搜集公眾對於感到地震的即時訊息;「機械感應」則是利用衛星圖像,例如大氣異常訊號,提早預估地震來襲的風險。
科學家過去根據地震頻率,預測下次地震時間,並觀察大氣變化及動物異常活動等訊號,警告地震來臨。然而,由於全球斷層活動頻繁,仍有大量地震先兆未能事前「捕捉」。美國新澤西州企業Terra Seismic嘗試利用大數據分析,改變這個局面,指出地震發生前,地表釋放的能量及氣體引致大氣異常。Terra Seismic由2004年起利用各地衛星資料,觀察大氣的不尋常變化,並撰寫開放源碼軟件,分析各地震高危區的衛星影像及地面數據,再結合歷史資料,從而預測地震。
美企稱測九成巨震 政府訂購
Terra Seismic去年2月22日警告,印尼蘇門答臘島將發生黎克特制約6.5級地震,當地9天後果然發生6.4級地震。Terra Seismic現時提供免費及收費地震預測服務,部分政府部門、保險公司及對沖基金均是客戶。公司更揚言能預測9成大地震。
隨荋摩鄐熅魕M社交網站普及,普羅大眾也可提供大量有用的數據,用於天災警告和救援。《聯合國發展報告》指出,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追蹤微博twitter有關地震的帖子,因為民眾感到地震時,會以很簡短的詞句,在數十秒內迅速報告自己感到震動。相比地震儀在2分鐘內探測到地震,「人肉感應」有時讓當局更快確認地震資訊。
日專家析震後人流 冀助救災
電腦運算能力提升,除了協助科學家預測地震,亦可用作改善救災部署。東京大學教授宋軒研究日本160萬部手機,在「311」後一年的位置記錄,追蹤國民在地震後的行蹤,分析受災程度、政府公告、庇護所位置以至新聞報道等因素,對人口流動的影響。如此一來,當局便能因應經驗,妥善調配救災資源。宋軒強調尊重公眾私隱,學者只會分析手機位置數據,不會收集姓名等個人資料。他指出,日本自然災害頻繁,未來發生大地震的機會相當高,政府有需要知道人們災後的去向,改善救災。■ 《聯合國發展報告》/《福布斯》/Fastcoexist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