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浩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中華總商會常務會董
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今年政協的開幕會上提出,加大對港澳青少年工作力度,組織以港澳政協委員為主導的青年社團代表到內地進行體驗式學習考察,讓他們親身感受國家發展成就,增強國家意識。從2012年的「反國教」、2014年的非法「佔中」,再到去年區議會選舉的「傘兵空降」、港大校委會受衝擊事件,最後今年農曆初一的旺角暴亂,少數青少年成為香港各類政治紛爭、街頭暴力的參與者,這一現象值得香港各界和中央的重視。筆者認為,幫助青少年,解決青少年遇到的困難,港區政協委員責無旁貸。
「街頭暴力年輕化」敲響警鐘
回歸以來,雖然香港在中央政府堅定支持和內地各省市全力協助下,渡過了一次又一次經濟危機,但青少年工作與回歸前相比,似乎有所倒退。
香港出現「街頭暴力年輕化」、「校園暴力常態化」的現象,其中主要原因包括,國民教育的普遍缺失,教師隊伍傾向反對派。
三字經講:「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用來形容香港青少年工作現狀再合適不過。有兩組數據的對比頗能說明問題:回歸前,全港有6萬名中學生學中國歷史,現在剩下不到6,000人;由反對派控制的「教協」會員人數9萬餘,而建制派的「教聯會」會員僅1萬多。中國歷史變成選修課,學生逃課上街遊行竟可以不受處罰,這在西方國家也是不可想像、不能容忍的,但在香港卻變成習以為常的現實,這難道不應該引起深刻反思嗎?
筆者認為,作為港區政協委員,除了積極參政議政、為國家建設獻計獻策外,更應主動出手,為香港青少年問題出一分力,實在義不容辭。
首先,政協委員應當敢於對青少年問題發聲。現在,香港的輿論陣地、話語權,大多被反對派「名嘴」、「名筆」佔據,就連黃之鋒一類乳臭未乾的「黃毛小兒」,也不時對特區政府、對中央指手畫腳。其實,港區政協委員中並不缺乏敢言、能言者,而且很多人靠自我奮鬥、白手起家,才有今天的成就。這種「獅子山下精神」對青少年來說,不正是他們最缺乏的正能量教育嗎?
其次,香港青少年之所以熱衷參與街頭政治抗爭,缺乏向上流動機會、經濟不景造成就業困難也是一大原因。港區政協委員有很多都是成功的企業家,在香港、在內地都有生意。那麼,大家應「從我做起」,把自己的企業大門主動向年輕人打開,為他們多提供實習、就業的機會呢。
中央舉旗各方協力 促「港青」人心回歸
令人欣慰的是,香港青少年工作的問題和重要意義已經引起中央、各對港工作部門和特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在此,筆者有兩條建議供各方參考:
第一,應動員各省市力量支持香港青少年赴內地探訪交流。「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的最好形式,就是讓他們到神州大地親身去走一走、看一看,和內地的同齡人多交流、交朋友。
持續開展香港青少年人心回歸工程需動用大量資源,並非香港某個社團或某個機構能獨力完成。因此,我建議由中央牽頭,發動省市各級政協,聯合當地港澳辦、教育局、團委、青聯等機構,有計劃、有步驟地共同推進此項工作。如果內地每個省每年能接待1,000名香港學生,一年加起來就有3萬多香港年輕人能踏足內地,10年下來就可以累積到30多萬,差不多是全港青少年人口的1/3,相信持之以恒,效果會更加明顯。
第二,應該鼓勵內地的大學、中學甚至小學,與香港各類學校結對交流,其中尤其應以師範類學校為先。內地有那麼多優秀的師範大學,能不能鼓勵他們與香港教育學院開展各種互訪交流、師資培訓呢?又比如,內地有那麼多重點中學、小學,能不能鼓勵他們與香港的名校結為「姊妹學校」呢?
在港區政協委員中,很多人都擔任着香港各類學校的校董,大家完全可以發揮自己的資源,為促進香港學校與內地交流出一分力。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青少年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難以立竿見影。但是,現在真的已經到了必須採取行動的時候了。港區政協委員應當、也必須發揮積極的、具有建設性的作用。畢竟,當政協委員是榮譽、是責任,更需擔當,一言一行都必須以國家利益、香港利益和市民利益為依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