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麥龍詩迪眼見煙草害人,毅然在1984年投入反吸煙運動。記者余家昌 攝
本報專訪73歲麥龍詩迪
回歸之前,不少英國人遠赴香港落地生根,從事控煙工作超過30年的麥龍詩迪(Judith MacKay)醫生正是其中之一。多年來她一直為港府及各地政府的控煙工作出謀獻策,更獲邀到北京中央黨校參與控煙研究,被稱為「煙草業界三大最危險人物」。她認為與政府官員合作,必須耐心解釋利害關係,提出符合對方利益的意見,不能單單告訴對方「應該」做什麼,這樣才能順利推動政策發展。■香港文匯報記者 余家昌
麥龍詩迪生於英國約克郡,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讀醫時結識在港工作的丈夫,婚後隨夫赴港,當時正是1967年10月初,香港人心惶惶之際。她最初於聯合醫院執業,多年來在病房中眼見煙草害人的慘況,於是在1984年毅然放棄穩定收入,全心全意投入反吸煙運動。
麥龍詩迪是個大忙人,訪問前一日剛從中央黨校回來,翌日又應邀趕赴杭州。雖然已經73歲,但麥龍詩迪神采飛揚,永不言倦,只要有需要控煙禁煙的地方,她都會不辭勞苦地前往,為的只是盡量減少因為吸煙而受害的人數。她認為控煙工作需要從上和從下入手,但坦言自己不懂得做草根地區工作,只能從政府和領導人一方推動。
除了大江南北,麥龍詩迪多年來走遍了蒙古、越南、古巴和伊朗等地,經常被問到為何能夠深入這些國家推動控煙,「因為我與政治保持距離,專注衛生事務。」與不同價值觀、發展程度的國家政府打過交道,她的手法始終如一,便是要別人尊重你,必先尊重對方,「我推動的事都是一樣,面對的阻礙也是一樣」。
三招:加稅 禁廣告 加警告
麥龍詩迪認為控煙有三大要點:加稅、禁止煙草廣告和煙草包裝警告。在柬埔寨,當局不願禁播廣告,於是她建議像香港一樣分階段禁播廣告;在印尼,她建議宗教部長教導伊斯蘭伊瑪目協助控煙;在泰國,她建議禁止僧人化緣時收取香煙。她表示,很多西方人來到亞洲都會指指點點,「我永不會說他們『應該』做什麼,我的字典裡沒有『應該』這個字,相信這是他們接受我的原因」。
年紀性別成優勢
「居港外國人」的身份為麥龍詩迪帶來很大方便,「假如我是馬來西亞人,相信中國或朝鮮不會找我提供意見。」亞洲的政府官員「愛面子」,麥龍詩迪深明此理,也知道年紀和性別是自己的優勢,「亞洲人看你年紀較大,會尊重和相信你的話。他們也較喜歡與女人打交道,覺得女人較易說話」。
香港自2007年新修訂的《吸煙(公眾衛生)條例》生效後,就沒有重大立法工作。麥龍詩迪認為,八十和九十年代是香港控煙運動的黃金時代,但隨着煙民不斷減少,近年社會對控煙的關注已大不如前,當北京等內地大城市陸續推出嚴厲的控煙令,香港便顯得故步自封。
室內禁煙倡檢控場所擁有人
麥龍詩迪表示,現時要將法案通過立法會很困難,但認為一些具體措施不一定要經立法會,例如將室內禁煙的檢控對象,由吸煙者擴大至場所擁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