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國際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情緒無罪 「勁草」馭「疾風」


美校鼓勵學生勇於求助 走出低潮更上層樓

年輕生命何價!近期本港接連有學生自尋短見,令人惋惜萬分。在不少西方發達國家,社會亦愈來愈關注學生的精神健康和抗壓能力,教育界為了保護學生心靈,對可能觸動學生情緒的話題避而不談。然而研究指出這往往矯枉過正,無助減輕學生情緒負擔,令他們不懂面對壓力。相反,學校應協助學生正視壓力來源、主動尋找解決辦法,創造更積極的世界觀,方可助學生成為疾風勁草,在人生的風雨中走出一條彩虹路。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鍾洲、黎耀康

不少學生對情緒困擾羞於啟齒,不欲尋求校方或家人協助。曾任康奈爾大學校長的斯科滕以自身經歷為例,向新生透露自己也曾向輔導員求助,鼓勵學生求助。波士頓大學心理復康中心服務主任哈欽森指,校方應傳達「情緒問題無罪」的訊息,並建議教職員主動留意學生,同儕更要扮演把關角色。

好意避談 反淪標籤效應

美國「個人教育權利基金會」(FIRE)分析了美國教育方針與學生情緒問題的關係,基金會引述美國院校心理輔導協會(ACCA)2013年統計顯示,全國幾乎所有大學的患嚴重心理病學生人數均有上升趨勢,同時,有情緒問題的學生比率持續高企。協會翌年統計亦指出,有54%受訪大學生聲稱「感到非常焦慮」,比率在5年間上升5個百分點。

受情緒問題困擾的學生與其成長背景有關,社會強調培育孩子成材,加上罪案率上升,家長自然極力保護孩子,令孩子不懂面對壓力。社會風氣趨向兩極化,新一代年輕人置身其中,容易產生「非黑即白」的觀念,面對與自己立場相左的意見,或有過激反應。

現時院校科系繁多,課程複雜,歷史、文化及藝術等科目難免涉及種族及性別等議題,由於學生來自不同背景,成長經歷各異,對這些議題的理解亦有分別。例如對部分非白人學生而言,種族話題可能比較敏感,院校大多以保護學生為前提,盡量迴避談及,以免觸動學生情緒。

專家稱這做法為「觸動警報」(Trigger warnings),旨在防止勾起學生不快經歷或情緒。這原意是好的,但分析認為學生容易受誤導,令他們對一些不愉快的事物產生錯誤認知,亦即造成所謂「標籤效應」,反而愈會觸動學生的情緒。因此,學校應協助學生正視壓力來源,明白情緒困擾的因由,而非避而不談。

認知行為療法 思考再詮釋

FIRE建議加強推行「認知行為療法」,它比抗抑鬱藥物和其他療法的效力更持久,容易學習和使用,而且最重要的是它有助樹立正確思考方法。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學會摒棄負面的思考,嘗試賦予新的詮釋,這就可減輕抑鬱、焦慮和憤怒,讓年輕人更堅韌,勇於迎接種種挑戰。

有意見認為,院校制訂教學方針時應改變策略,協助學生對困擾自己的問題建立正確觀念,嘗試主動了解自己懼怕或厭惡的事情,這樣才能真正克服心魔。學會正面看待負面經歷,明白情緒低谷不完全是壞事,只要懂得將它克服,更有助人生登上新台階。

相關新聞
居港控煙智囊 「救人」30年 (圖)
麥龍詩迪簡介
中央黨校獻策 「Yes」改變一切 (圖)
外訪驚險 被當間諜遭遇爆炸
杜葉錫恩打氣:做你認為對的事 (圖)
棄醫無償工作 感激丈夫支持 (圖)
人機對決:李世石「神之一手」首贏電腦 (圖)
神手一出 AlphaGo弱點盡露
「中國版AlphaGo」 相當於業餘二段
美謀「攻陷」WhatsApp加密功能 (圖)
《阿笨與阿占》狗狗逝世 (圖)
隨意變形物料 製流動避難中心
英最高樓跳傘 玩命男「瘋了」
失竊多年 約翰連儂婚照高價兜售
日聘忍者 要識後空翻 (圖)
情緒無罪 「勁草」馭「疾風」
及早輔導 開學迎新最關鍵
籲直升機家長放手 子女自決人生
MIT即時求助app 匿名傾心事解壓
美研究:歷練愈多 看法更正面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國際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