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野秋
前兩天一位年輕的朋友,告訴我一件讓他糾結的事,他的老家在江南的一個小城,他在香港讀了研究生,畢業後也在港找到了工作,事業生活的開端應該還算不錯。可是在他的父母看來,他卻是相當的不成功。
為什麼呢?因為他的父母自有參照系,參照的是他的同學們,他的同學們都在老家早早地找了份安穩的工作,或者公務員,或者國企,每個月撐不死也餓不着,關鍵是還基本上都結婚生子了。這一點尤其讓他的父母感到羨慕嫉妒,每次和他通電話、發信息都要強調幾句:你也是奔三的人了,總是一個人在外做港漂,而且這幾年聽說香港也不那麼消停,你是何苦呢?
此話聽多了,年輕的朋友就有點煩躁,本來壓力已經夠大,而父母對他的人生規劃又與他內心的追求相去甚遠,甚至南轅北轍,所以他想聽聽我的意見。作為一個在他眼中的前輩,我自當要給他一點建議什麼的,但又不想老生常談地跟他講道理,其實是和他的父母講道理。
講道理不如講故事。我跟他說起我的老同事的兒子的事。
老同事的兒子和他差不多大,性格穩重,做事踏實,從小就是個乖乖仔,從學業到工作無不聽從父母的安排。他唯一的一次對父母之命的違抗,是從部隊退伍之後沒有直接回老家,而是到離家僅百公里外的某省電台去當了幾個月記者,並且在短暫的工作過程中愛上了一個外省女孩,外省女孩也因為他的寫作才華而愛上了他。
兩人相愛之後,外省女孩不甘於內地平淡的生活,決定南下廣州,也希望他能和她一起去打拚屬於他們的未來,兩人一合計便準備遠走高飛。此時一座山橫在他們面前,男孩的父母也就是我的老同事兩口子堅決反對,擔心的理由和中國的絕大多數家長如出一轍,怕他離家太遠生活方式不同,怕他娶了外省女孩將來會面臨生活習慣的衝突,怕將來自己老了沒人照顧......總之理由言之鑿鑿,擲地有聲。
乖乖仔在父母苦口婆心加聲淚俱下的面前敗下陣來,聽話地離開女友回到老家,到某單位當了一個普通的公務員,最終在父母的反對下自然是放棄了他的愛情。
這位朋友如今仍在老家的單位安穩地上着班,仍然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公務員,他的婚姻也沒有如他父母所期待的那般美滿,據說結了兩次婚又離了兩次婚,至今仍舊孑然一身。而當初他所愛的那個女孩,早已在廣州打拚出了自己的一番事業,遇到了和她一樣不甘平庸的愛人,有了一個如意的家庭。
現在我的老同事後悔了,但是他們的後悔換不回兒子的青春。
我告訴朋友,你可以把我老同事的故事告訴你的老爸,不知道他對自己兒子的現狀會有何種新的感想?
中國的家長總是習慣於為兒女打理一切,小到吃穿冷熱,大到工作婚姻,好像每個爸媽都是孩子的終身顧問,而且是終身不下崗的顧問。他們的理由都充足得很:可憐天下父母心,每個父母都是為孩子好。但是孩子自己怎麼想呢?他們的需求是什麼?他們嚮往什麼樣的生活?恐怕大部分家長是不知道的,而且基本上也覺得考慮那些問題是多餘。所以中國人總是希望按照自己心中的模樣塑造孩子,塑來塑去,常常是塑得不如意,又成為自己的負擔。
其實古人是很有智慧的,古代的讀書人沒幾個是在父母面前的,基本上是科舉成功後就遠走高飛了,而兒子在外有了成就也會光宗耀祖,甚至恩澤鄉里。因此八仙裡面的鐵拐李有句名言:「兒孫自有兒孫福,誰給兒孫作馬牛。」這話頗有車到山前必有路的意思。
反倒是如果做父母的天天擔心他們的孩子,那麼孩子往往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擔心掉了。福氣不能總是透支,透支多了,就成了赤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