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桂林日墟市活動,免費派熟食吸引市民。莫雪芝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根據食物環境衛生署數字,全港截至去年尾有約430名持牌流動小販。有團體昨日於深水埗舉辦「桂林日市」,約有數個攤檔到場擺檔。負責人盼活動可起一個示範作用,促請政府效法台灣夜市做法,並重新檢視小販政策,保留具本地特色的小販文化。食環署回應指,政府對設立露天小販市場持開放態度,又指計劃倡議者若物色到合適場地並得到相關區議會支持,以及在不影響食物安全和環境衛生的前提下,署方將盡量協助他們與相關的政府部門聯繫。
派熟食扮擺檔「引客」
由小麗民主教室聯同多個團體於荔枝角道及桂林街舉辦「桂林日市」,約有數個熟食及乾貨攤檔到場擺檔。最受歡迎的要數「腸粉大王」的豆腐花攤檔,輪候人龍不斷,不到一小時即派發完畢。
活動負責人劉小麗盼活動可起示範作用,以證明小販可在不觸犯法律及影響街道行人下,自由擺檔。
她稱,所有地攤均屬自由訂價,加上預先製作熟食及小食到場派發,未有明火現場擺賣,故不會觸犯法律及造成衛生問題。她希望政府可效法台灣夜市做法,並重新檢視小販政策,保留具本地特色的小販文化,又預告未來將伸延活動至銀行區及豪宅區如九龍塘。
活動吸引不少市民「幫襯」及圍觀。居於葵芳的中五生譚小姐與母親特前來支持,想盡一己之力支持本地小販。
街坊:唔夠「港味」 「真擺檔」需衛生
譚小姐指出,小販素來就是香港文化之一,有助吸引旅客,不應該被完全取締,但坦言該活動難有實質長遠成效,「需兼顧熟食攤檔的衛生因素。」
她又指活動與其想像中不同,攤檔數目不多,未有太多地道食物,認為這並非一個真正的小販模式。
深水埗居民盧先生特帶同妻女前來支持活動。他認為小販文化素有人情味,遠較冷冰冰的商場食肆來得實際及有「街坊味」,不過認為該活動難以長期運作,認為未來仍需與政府商討及合作,共同找出一個雙贏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