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頓、哈羅、溫切斯特等英國私立中學人才輩出,學費也貴得驚人,自1980年以來急增3倍,例如伊頓每年學費超過3萬英鎊(約33.8萬港元)。雖然本來已吸引大批學生報讀,這些學校還是走上國際化的路線,目前有逾1/3學生來自海外,近年更爭相在中國等海外市場設立分校。分析指,英國私立中學成功的原因除教育質素外,還包括畢業生較易入讀名牌大學、注重創新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社會瀰漫平等主義的訴求,促使政府大力發展公立中學,私立中學一度面臨困境。私校遂大力提升表現,加上政府政策配合,才渡過難關。競爭和獨立評核權令私校不斷改善,當局1990年代初引入學校分級制,迫使私校致力提升表現,包括學生的理科表現,藉此與公校以及其他私校競爭。
佔4成入讀名校人數
如今私校學生的考試成績已明顯優勝過公校,縱使私校學生只佔全英7%,卻佔了入讀名牌大學的學生當中的40%。英國私校一般由校友擔任高層,他們深明保留傳統校風,又擅長領導學校革新。他們在1980年代早着先機,看準中學教育全球化的趨勢,利用英語是國際語言及倫敦作為國際樞紐的優勢,成功吸引不少外國學生報讀。不過隨着校內海外學生比例日增,這些學校也更難對外宣稱自己是「傳統英國學府」。■《經濟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