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生活技能、把握機遇和應付挑戰,是通識科「個人發展與人際關係」單元中其中一個重要議題。我相信不少通識教師早已掌握生活技能培養方法,只要善於運用,必定可為不少有情緒困擾的學生找到出路,協助他們的人生重回正軌。 生活技能包括:人際技能(如溝通、合作)、情緒管理技能(處理壓力、悲傷、抑鬱等)、認知技能(如解難、批判思考)等。當前最適宜多教授的是情緒管理技能,具體來說,它就是集中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盡量克制負面情緒,努力以正面態度回應生活的不如意。
人的一生難免遇到逆境挫折而悲觀沮喪。面對創傷時,很多時候並不是一下子便能復原。傷痛者會經歷5個階段的情緒反應,包括: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有些人在某一個階段停留較久,有些人甚或不能跨越某個階段,最終窒礙個人成長,情緒受困。因此,通識教師具備這些知識,應會較明白學生傷痛,並協助他們處理,以求安然度過「5個階段」,給他們足夠時間復原。
逆境時,人有負面情緒是正常的。通識教師透過教授情緒管理技能,令同學明白到,我們改變不了已發生的事實,卻可以改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和應對方法。同時,所謂「當局者迷」,青少年如能找自己信任的「旁觀者」傾談,用另外一個角度看待事物,或有機會離開困局。
「對事件想法」導致「情緒反應」
有一種我常教的情緒管理技巧,同學可活學活用,我稱這技巧為「ABC理論」。
A是指「引發事件」,代表事件緣起;B是指「對事件的想法」,如信念、感受;C是指「情緒反應或行為後果」,代表行為結果及其情緒。一般人常認為,外在A是直接導致內在C的罪魁禍首,但「ABC理論」告訴我們,A並不能直接導致C,而是透過B的中介歷程才造成C的結果。
培養自尊感:取長補短模仿他人
自尊感的高低,其實影響青少年面對挑戰和解決困難的能力。自尊感高的人,會欣賞和發掘自身強項,接受不足之處,努力改善弱點,不會逃避現實。要培養學生自尊感,有兩個簡單直接的方法:首先,青少年應了解自己,發掘自身長處,補足短處,摒棄不切實際的期望。其次,模仿是有效途徑。青少年要掌握生活技能,其中一個可行方法是模仿他人。透過觀察和實踐,即觀察他人如何運用生活技能,再嘗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學習對象可以是偉人、社會名人、老師、父母、偶像等,他們都是能為自己帶來正面影響的人。我們可以從他們管理情緒的經驗,建立並實踐自己的生活技能。
由通識教師出手助學生解困,是我提出的建議。我們透過教授通識議題,早已掌握青少年心理,再加上對生活技能的認識,我們亦有一點專業「味道」。因此,各位通識科同工,不妨暫時擱下應試教學,教授多些以人為本的知識。同時,應多抽時間,運用我們所學,協助學生解除煩擾。當然,如輔導學生遇困難,應適時尋求專業人士協助。(下)■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 李偉雄
(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