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劉雲輝及其團隊獲提供40萬元創業資金。左起:何國強、李陸洋、劉雲輝。 姜嘉軒 攝
自主運行免改動倉庫環境 有望年底港機場「服役」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隨着人力成本日益上漲,以智能機器取代部分勞動工作屬大勢所趨。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教授、天石機器人研究所所長劉雲輝及團隊,用5年時間研發出「視覺導航智慧搬運機器人系統」,化身搬運行業的「智能叉車」,毋須人手操作之餘,更擁有視覺辨認障礙物及自行生成路徑等多項功能,工作能力可媲美3名叉車工人。有關設計獲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成立公司,並獲多所企業表態有興趣購買,有望在本年內現身香港國際機場,而過去一年公司更獲創投基金注資逾1,500萬港元,計劃積極進軍內地市場。
劉雲輝介紹指,「智能叉車」透過工業相機作為主要視覺導航感測器,通過捕獲和分析機器人運動過程中的視覺特徵,讓機器人進行自主定位、運動控制及障礙物躲避,從而將工廠或倉庫搬運貨物的方式自動化。
只要輸入有關工廠或倉庫的平面圖,再讓叉車自行在工廠或倉庫巡視,了解起貨落貨等指定地點,即可自己計算出行走路線。叉車可以負荷2噸重物,速度則依據安全規定,最高速每秒1.5米。用戶可視乎個別情況,利用手機應用程式控制叉車前往指定運貨地點,非常方便。
他表示「智能叉車」的一大優點,是可以在現有環境中自主運行,「工廠或倉庫毋須作出任何環境改動,能大大提升行業的自動化水平及降低人力成本。」
獲注資1500萬 擬進軍內地
藉有關發明,劉雲輝獲「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提供40萬元創業資金,2015年聯同團隊中的博士畢業生創立「未來機器人有限公司」,將科研成果產業化,一年間該公司已獲創投基金注資逾1,500萬港元。劉雲輝指會利用資金進一步優化及鑽研技術,並將積極進軍內地市場。
未來機器人公司技術總監李陸洋補充指,由於叉車需要靈活到倉庫各個地點,故在倉庫內設軌道是不可行,相反「智能叉車」能自行生成路徑,大大提高其靈活性。
售價僅外國同級產品三分一
該「智能叉車」售價約每部50萬港元,等同外國同級數產品的三分一價錢,而一部「智能叉車」約可抵上三名叉車工人,壽命大約5年,目前已有港資及美資企業購買,至今共賣出10部。
劉雲輝解釋,內地一名叉車工人的一年工資,以港幣計算約為10萬元,換言之使用「智能叉車」平均兩年至3年就足以回本。
李陸洋續指,香港叉車工人的工資更高,一年工資連福利約為25萬港元,回本時間將會更短。劉雲輝又透露,目前正在與製藥、航空及衛生等多家世界五百強企業洽談銷售及使用事宜,並早在數月前已開始跟香港國際機場接洽,有望在本年內投入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