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 國
商務印書館今年初出版了一本書,是路德維著的《錄音誌-西洋古典音樂錄音歷史》。內容從錄音的藝術價值、古典音樂商品化講到國際化下的音樂等等,涵蓋面甚廣,讀來充滿樂趣。
著有《音樂六講:一個樂迷的交響之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的人文學者李歐梵在〈序一〉中說:「喜歡古典音樂的人大概有三種:第一種(也是大多數)是喜歡看演奏家或歌唱家明星表演的樂迷;第二種是擁有高級音響設備還不斷換機增值的發燒友;第三種才是真正喜歡音樂的人,但第三種還可以細分為樂迷和專家。我是此中的樂迷,我友路德維既是樂迷又是專家。」
我也曾識一位行醫的朋友,應該也屬於樂迷和專家。因為每一首古典樂曲,他都擁有不同版本的唱片。只是,他不像路維德那樣,到過世界各地聽過無數場音樂會而已。而我自己,恐怕屬於李教授沒有提及的第四種-半吊子樂迷。因為我對古典音樂的知識可以說相當貧乏,只喜歡聽旋律讓我產生感懷的樂曲,而且特別鍾情於歌劇,況且從不考究唱片的品質,因為我首次聽的古典音樂,是從在台灣讀書時聽那夾雜沙沙聲的翻版唱片開始。
我起初很奇怪,怎麼會有人花上百萬元購買音響器材來聽古典音樂呢?有一張唱片,有一部唱機不就夠了嗎?後來去音樂會幾次之後,才發覺原來聽現場演奏,樂音可以分出來自哪個方位,而樂團的編制對效果亦有不同發揮。我這才明白,買名貴音響器材聽古典音樂,就是追求現場演奏的效果。
如果我有錢,如果我有間視聽室,我相信我會成為第二種樂迷,因為在香港聽現場演奏,還是不夠完美,會受到偶而的咳嗽聲,甚至演出場所的人員干涉那些用手機偷拍者帶來的干擾。追求完美的錄音,必須先擁有播出完美的音響。我這一生,看來不會從第四種樂迷進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