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金庸講述自己在《大公報》工作的時光。
抗戰勝利結束,對《大公報》來說,事業也全新開始。報紙在上海、天津恢復出版,總館從重慶搬到了上海。1948年,胡政之再次回到香港,主持在這裡恢復《大公報》。此後,很多《大公報》老員工也從內地來到香港,他們充實了《大公報》的實力,推動了香港的文化繁榮。其中,包括著名武俠小說家梁羽生和金庸。金庸在《大公報》工作了12 年,他的武俠小說最初在《大公報》旗下的《新晚報》上發表。
《大公報》與香港讀者一起經歷了苦難和辛酸,也共同經歷了香港人一手一腳打拚出來的繁榮,得到了各界讀者的認可。香港《大公報》恢復出版僅一個月,胡政之就因病在上海去世。香港的事業,留給了老員工費彝民負責。1958年,周恩來總理在北京會見了香港《大公報》社長費彝民,在談話中,周恩來肯定了《大公報》的三點貢獻:第一,是愛國的;第二,是堅持抗戰的;第三,為中國新聞界培養了許多人才。
「中學的時候,第一篇投稿到報紙的文章就是在《大公報》。」香港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說,「我們國家對香港的政策,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發揮的作用,準確地掌握國家現在的發展,都從《大公報》可以得到。」
霍英東集團行政總裁霍震寰說:「《大公報》在香港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報紙。不單歷史悠久,而且充滿愛國主義精神,作出很多的貢獻,在香港發展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霍英東集團副總裁霍啟剛則表示:「我可以說是霍家第三代人了,跟《大公報》的感情也是非常深遠的。回看《大公報》的歷史,這種效忠國家,為中國人民爭取權利、爭取社會地位的精神是非常可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