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報紙的抗戰》接連六日在熒屏熱播,引發社會高度關注。不僅因為它所保留的抗戰記憶蕩氣迴腸、體現的報人報格風骨永存,亦是因為這個報章對於中日關係的關注與反思,在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
抗戰硝煙已經消散七十多年,但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之間關於歷史、關於現實的齟齬依然不斷,且近年來甚至有爭端升溫趨勢。我們很遺憾地發現,對於戰爭的教訓認識、對於和平的渴望期求,並沒有完全實現。一方面,主要因為日本方面部分右翼勢力歪曲史實、興風作浪;另一方面,在中國內地,部分輿論及文學作品在歷史觀和戰爭觀上也出現了偏失,如「抗戰神劇」的胡編亂造、對漢奸的「翻案」及美化,都體現出在歷史教育不足的背景下,國人對抗日戰爭的艱巨性和複雜性、對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和民族心理,缺乏足夠的了解和深刻的認知。
新聞工作者應當成為時代精神的倡導凝聚者。抗戰時期,《大公報》不僅是衝在一線的記錄者,也是中國抗戰不遺餘力的參與者和推動者。我們當以業界前輩及同仁為榜樣,不但要反思歷史的災難及「痛點」,更要關注當下、知恥後勇、奮發前行。 ■記者 王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