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朋友最近頗煩惱,因她八十多歲的老媽開始想到百年之後,身外物如何處置的問題,於是東西送人的送人,扔掉的扔掉,唯一未想到怎樣處理的,是已過世的老伴留下的幾十箱旅遊筆記和硬照。
原來朋友的爸媽在退休後的二十年,大部分時間都去了內地旅遊,玩得深入而有系統,每次都細心蒐集大量資料。那時內地剛改革開放,很多地方都不那麼容易去到,他倆的經驗,對很多旅遊人士都有參考價值,她父親當時也不時在報上寫文章,分享經歷和心得,蠻有意思的。我於是說,那當然是整理好之後出版成書,無論給外面讀者看,為那時代留個記錄,或當是給子孫一份禮物,都值得做啊。朋友卻很遲疑,因為懂得整理那幾十箱東西的,只有她媽媽,而伯母雖然精神還很好,但是否應花這麼多精力在這一單事上?老人家還有很多其他事想做,也得日常作息和養生。
不過最重要的,是朋友認為即使出了書也不會有多少人感興趣,因為時移世易,現在中國旅遊資訊唾手可得,三十年前的旅遊經歷,還有人要看嗎?如真不想浪費那批材料的話,只需取其精華,放上雲端供人瀏覽就是了,不用砍樹出書。至於留給後人作紀念,她覺得更不必,因為她和眾兄弟的下一代應都不會看。然而即使放上網,也得花她和母親不少精力和金錢去整理文字、揀選相片和把硬照拿去掃描,也不是說做就做的。
談到她下一代根本沒興趣看這些東西,我倒是很感慨。我極鼓勵她把材料出書,是由於我家中祖上留下的文字幾近零。我曾用了好些功夫去搜尋上輩的生平,卻沒找到什麼,很是氣餒,也覺得枉為先輩的後人。如果像朋友般有現成材料而平白放棄,始終很可惜。人們對先輩的興趣,有時是隔代才出現的,比如我就極想知道祖父和曾祖父,在清末民初的時空怎樣生活,面對怎樣的社會。不過一家有一家難處,想到這點,我便收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