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神拳考》作者:止庵,出版: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1月)
義和團運動只存在了短短幾個月,可是其形成的原因,卻具有非常值得反思的深層次文化淵源。作者「將這段歷史置諸文化批判項下,對當年的種種『假話、空話、大話和我們不能懂的話』予以剖析,從而揭示這一運動中國民的整體精神狀態」。義和團運動的文化本質,以不同的形式一再泛起,所以,對於今天,乃至將來,仍然有不能低估的現實意義。
掩蓋在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以及「刀槍不入」神術背後的,是民眾長期以來存在感的嚴重缺失。「義和團從來沒有針對清朝的革命意識,所以反對的只是威脅朝廷的洋人和鎮壓他們的官員」,殊不知造成苦難的根本原因,正是朝廷的腐朽統治。艱難的生存環境之下,底層民眾接受的教育不外乎說書和戲劇,「思維者沉浸於其中,追逐着自己任意馳騁的念頭,完全忘記了世界的存在」。現實中則是冷漠的外衣包裹了一顆無助的心,謊言、空話裡也包含了可憐的希望。一遇機會,虛妄就在現實面前表演了一場庸眾的狂歡。「夢想者未必非要等到成真才感到安慰,光是夢想本身已經有所安慰了。」此時,苦難的靈魂偏愛破碎的心,違背常識者比遵守常識者心理上更堅強,極端的信仰正與他們的愚蠢形成正比。無知者堅持某種自己也不明白的理念,是為了向世人證明自己並非淺薄,並從中享受存在的感覺。天真無知的少女最適於接受啟示,充當相信「祭師」胡言亂語的忠實巫女。義和團人員組成的特點,就是「參加者往往並非成年人,而是小孩,此事屢見於當時各地記載。」尤其「是義和團所收十二三四歲未通經之閨女」的「紅燈照」,就充當了忠實「巫女」腳色的。於是「義和團沒有理由不相信,一場體現神的意志,得到神的支持的戰爭終將取得勝利。這是一切『聖戰』的最大動力所在。」
「社會動亂的背後,總有野心家企圖借此實現一己的目的」。不僅朝臣,包括慈禧要利用義和團,遇到大的社會危機,需要調動起最廣大目不識丁的群氓。義和團中的大壇主也無非是在利用愚民實現自己當「祭師」的目的,至於那些「刀槍不入」的神術,他們自己也不會真的相信;最令人興奮的是靈魂的冒險,教祖往往是不信教的。而「每一個人參加群眾運動,最終是為了取得個人利益;對既得利益者來說,重要的是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對於身處底層的民眾,則是「提供了一次使自己突然變得偉大的機會,這恐怕也是義和團如此具有號召力的原因。」而自己的光輝形象,都要在他人的眼睛中得到反射而被感知,社會提供了這個條件。於是長期不被重視後報復的快意,投機的企望,形成了一股清算的可怕洪流,無知而窮急固然令人討厭,但這並不全是他們的過錯。
過於嚴肅的儀式之類,往往需要懷疑其真實性。而「維繫一個集體的重要手段就是儀式,這裡儀式也就是戲劇性,義和團運動因而成為在人間舞台上演的一幕又一幕大型戲劇......人在儀式之中,只是神的載體而已,有如棋盤上的棋子,他失去了自己的意志;神是這裡的主宰,儀式是義和團的最大特點。」在儀式的神秘感中,人們迷失自我,從而相信了它確實具有某種效用。「集體儀式永遠對底層民眾有特殊的吸引力。對他們來說,這種參與提供了一個證明自己存在價值的絕好機會,而在以往和此後的平庸生活中,很難得到類似機會......它又使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是最重要的,因此而大為振奮。」最終,「一切可疑之處視而不見。即使明顯不利的現象發生(往往是法術不靈的時候),也可以坦然承受」。另一方面則是:「神兵一說,正可以壯軍心,定民志,何必深求乎?」相對比較清醒的官僚,為了保住既得利益也集體失聲了。
「文化衝突實際上是一種文化被另一種文化強行驗證的過程。」而如何構築一個先進的文化,決定了國家最久遠的軟實力。因此,探討義和團運動的意義,具有不可低估的現實意義。■文:龔敏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