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海昏侯劉賀的前世今生》作者:黎隆武,出版: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6年3月)
文:龔敏迪
江西海昏侯劉賀墓的考古發掘,還是個熱門話題的時候,這麼快出版這本書顯然是很及時的。令人特別關注的是,這次發掘的價值,可能超過著名的馬王堆漢墓。尤其出人意料的是,《資治通鑒》記載中尉瑯琊王吉曾勸諫劉賀有「大王不好書術而樂逸遊」的話;龔遂也曾勸他要「坐則誦《詩》、《書》,立則習禮容」,結果是選了郎中張安等十一人來陪他學習,不過幾天就被他遣散了,而墓葬中居然出現了大量竹簡、木牘。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大量儒學經典被焚燬。而墓中出土的這些竹簡記載的文獻總字數據估算竟達二十萬字之多,其中包含沒有被焚燬的先秦典籍內容?」朱元璋曾對《孟子》進行過刪節,那麼《論語》是否也被刪節過?《漢書.藝文志》載:「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可是魯壁《古論語》莫名其妙地失蹤了。還有一種說法是漢景帝時,孔安國獻出了《古論語》,它們都在海昏侯之前,也許在這些竹簡中能得到某些線索。《荀子》說:「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禮安,言以類使,則儒道畢矣。」那麼,「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是不是也是孔子的思想?如此之類的問題的答案,「令人憧憬,相信到了揭秘的那一天,整個世界都將為之震撼!」這確實值得繼續關注和期待的。
作者講述了海昏侯墓,因為底層塌陷沒入湖中而逃過歷代盜墓者的偷盜,又因近年盜墓者的猖獗而被發現才得以發掘的經過。也依據歷史記載,講述了劉賀其人的生平。「作品的最後部分還別開生面,以假設歷史可以重來、劉賀可以再生的方式,與歷史展開深度對話,提出有權不可以任性、年輕不可以任性、有顏值不可以任性、有功勞不可以任性、有靠山不可以任性、有冤屈不可以任性六個維度的全面思考。」對圍繞劉賀一生,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人物做了介紹。這對關心此次考古發掘的讀者,自然是具有普及相關歷史知識作用的。
不能不說的是,書中也存在一些瑕疵,比如書中一再提到出土了兩百萬枚,重達十幾噸的無年號的五銖錢。五銖錢本來就沒有年號,年號出現在銅錢上,是晉以後十六國時的事了。行文中也有對劉賀有過度美化之嫌。在劉賀之前,經過文景削藩,已經規定諸侯王不再治民,只能衣食租稅。海昏侯連王都不是,他哪裡還可能「把北方的『代田法』耕作方式引入豫章」,和「下令他封地所屬大山、湖泊,百姓可以隨意採伐、捕魚」?鑄錢之類就更不必談了。
劉賀是第二代昌邑王,做了十三年王後,霍光讓他繼承漢昭帝的皇位。《漢書》說他「夜漏未盡壹刻,以火發書,其日中,賀發,晡時至定陶,行百三十五里,侍從者馬死相望於道。......王至濟陽,求長鳴雞,道買積竹。」不僅忙中偷閒,順路莫名其妙地求喜歡的長鳴雞、買積竹,還令一個叫善的奴僕「以衣車載女子」隨行!《資治通鑒》說他:「不半日馳二百里。」與其說是急匆匆去主持昭帝的喪禮,不如說是一個不滿二十歲的紈褲子弟,急匆匆要去尋找更大的刺激。結果只當了二十七天皇帝,雖然昌邑王位也被廢了,但仍然有湯沐邑二千戶。霍光死後,漢宣帝二年才封他為海昏侯,食邑四千戶,沒幾年又削戶三千,只剩下一千戶了。這對於養了百多個奴婢、十幾個妻妾、二十二個子女,而且「賞賜無度」過慣了奢侈生活的原昌邑王來說,日子並不輕鬆。然而墓葬中的金餅、玉器、銅錢、財寶居然如此之多!唯一的解釋就是當昌邑王時留下的,霍光確實沒有剝奪他原有的錢財。墓葬中出現大量寫有「昌邑九年」、「昌邑十一年」字樣的漆器,就是最好的證明。根據張敞奏疏說,地節四年(公元前65年)劉賀二十六七歲的說法,嚴謹地說,他應該活到了三十四歲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