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旅人蕉文叢」編、著者:劉克定、顧農、朵拉、尤今、趙蘅、朱大路,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旅人蕉文叢」評說
近些年來,人口在增長,真正的讀書人卻在減少;尤其是網絡信息時代後,準確地說讀紙質書的人在驟減。也難怪,曾幾何時,官員出書、名人出書,紙質書在「氾濫」;網絡文章,是張三寫,李四寫,真正的好東西寥若晨星。加之生活的快節奏,浮躁的心裡幾乎到了甚囂塵上的邊沿,還有幾個人讀紙質書?!
然令人扼腕的是,真正的好紙質書囿於傳統,羞於「吆喝」、不炒作抑或沒條件炒作,讓不少「巷中好酒」,躲在深閨人難識。這不,最近卑人得到一套「旅人蕉文叢」,粗粗瀏覽,就覺得是一套不錯的好紙質書,現細讀,竟不願釋手,大有一口氣想讀完之勢,並覺得在這個時代,還是有不少好紙質書,只是「好酒也怕巷子深」而已。
「旅人蕉文叢」是由作家、編輯家劉克定先生主編、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先不說別的,單就我所知的先生人格而言,就足以讓人欽敬。至於他的著述,涉獵甚廣,其隨筆雜文,說文談史,學識的廣博,更是許多讀者所熟悉的。
這套叢書,是按照「文以類聚」的宗旨,力求文風相似而又各有側重的「六君子」--說文談史的顧農先生;「文筆清麗靈秀,情感細膩」的三位女作家朵拉與尤今、趙蘅;「主編雜文300篇、自產雜文200篇」的朱大路,和劉克定先生的人物評點,加上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精心策劃設計,使得這套文集的分量陡增不少。
《舊時星》是劉克定老師編著。主要是將現代文學史上兩位曾經在文壇上閃熠過的明星蘇曼殊和張資平拂灰見彩。蘇曼殊(1884-1919),廣東珠海人,是上世紀初文學界「倏忽而逝的流星」。該書一是以故事片斷形式藝術性地再現「南社」蘇曼殊短暫的文學創作生涯;二是用大量的篇幅選編了蘇曼殊的文學遺作;三是收集蘇曼殊30餘篇遺箋。蘇曼殊的短暫一生,詩詞、小說、散文、譯著頗多,思想性可,進步性強,並參加辛亥革命,有「兵火頭陀」的美譽。張資平(1893-1959),與蘇曼殊幾屬同時代的人,與介紹蘇曼殊的文風一樣,也是用文學語言敘述的方式,講述張資平的身世,以及他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和特點。
顧農的《談非常談》是原創作品。他196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本書是他任教授期間的文學研究散記。第一輯「掩卷深思」是挖掘魯迅先生文學真諦的文章,如「《新青年》上的魯迅小說」等;第二輯「文心深處」是雜文隨感;第三輯「且行且歌」是在遊覽中的思考與收穫,頗有詩情畫意,讓願意在他「文中一遊者」創造了「溫故而知新」的機會。
《文匯報》高級編輯朱大路先生的集子叫《方寸天地》,是朱大路繼《鄉音的色彩》之後的「回首來時路,尋檢片片足跡」散文隨筆集。輯一「閒居所思」,此輯中似非「閒居」所能思的話題,裡頭有「雍正、卡耐基與王安石」,「『生存』與『存在』」,是閒居之外的大文章。輯二「閒筆所繪」亦是正話反說,「金色的夢」、「深山裡的周瑜子孫」是「閒筆」不能彩繪出來的呢!輯三「閒情所寄」更非一「閒」字可形容,「明朝皇孫的甜酸苦辣」、「奇特的眼睛」哪是「閒情」可寄的?!
《四弦琴》是浙江籍女作家趙蘅的文集小冊子。趙女士借用「四弦琴」彈奏出豐富多彩的人生歲月記錄。尋故,探訪,如「寶島尋親」,敘述了她去台灣參加「畫家聯展」與大陸新娘王清萍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揭示人間自有真情在的深刻。談心,展示心靈深處碰撞出的火花。
馬來西亞女作家朵拉的作品冠名為《秋紅柿》,是生活中的「五味雜陳」,是對人生的深層思考,筆鋒靈動,聯想豐富。新加坡作家尤今的《繽紛的簫聲》,足跡天涯,各處采擷到的果實;五彩生活給她的寫作帶來浪漫和精彩之文思......
「旅人蕉文叢」每本只200來頁(三十二開本),但「文叢」是每位作家廣袤心境與眺悟宇宙在心靈深處閃熠光輝的六冊,讀過之後,毋庸置疑,是一部了得的「大書」!讀者要逐字逐句讀懂讀透,真還要花出不短的時光,好在書的內容寬泛,有亙古五千年的涉獵挖掘,有「無孔不入」的雜文隨筆,有東西南北海內外美景遊蹤,他們對世界描寫之細膩、韻味之十足,精湛之深透、妙趣之橫生,不乏上品,兼有三位女作家滲入女性涓涓細流之情感,使文筆清麗靈秀,美不勝收!
總之,這是一套值得珍藏和細細品味、反覆研讀、常讀常穫的叢書!■文:侯清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