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網人網事:寫在國際博物館日(上)


狸美美

小狸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恰逢國際博物館日(五月十八日),而作為一個假模假式的半文藝青年,不管是在久居的城市還是旅行的地方,小狸確實還都愛逛逛那些或大或小、或有名或無聞的博物館,逛得多了,難免也有些感慨。

比如有些內地的博物館,近些年來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這裡的「有些」,指的是像故宮、國博這樣的國家隊,以及各省省博這樣的地方大員隊,還有各地愛國主義教育指定場所這樣的特殊方隊,近些年來資金充足,大多改頭換面,各種聲光電一體,參觀體驗大大提升。其中國家隊和各省博,由於自身藏品素質好,轉化成紀念品的空間大,再加上近些年飛速增長的商品意識,導致創收節節攀高。個中狀元必定是故宮博物院,自從被台北故宮的「朕知道了」開光後,北京故宮這幾年在開發銷售文化創意產品的道路上絕對是一路凱歌,零四年賣出了六個億,到去年則賣出了十個億。

雖然小狸也不停在為各個博物館的紀念品商店獻上荷包,但是,「買買買」並不能消弭其他的憂慮。

為了寫這篇文章,小狸曾特意去下載故宮研發的APP,卻發現除了一款「每日故宮」和名為「故宮」的導覽APP外,之前曾被各種媒體宣傳的其他幾個程式如「胤禎美人圖」、「紫禁城祥瑞」、「皇帝的一天」、「韓熙載夜宴圖」等都不知為何而找不到了。「每日故宮」基本是純觀賞,具有功能性的只有導覽APP,而打開該APP,也基本就是語音功能,其他資訊非常簡陋,莫名的拍照功能還導致了死機,界面談不上友好,用戶體驗呵呵噠。總之,遠不如其在營銷上的表現。

連公認最「互聯網+」的故宮尚且如此,那其他博物館又怎樣呢?這引起了小狸對內地博物館數字化的一個好奇,稍微搜索了一下,卻發現了一些非常令人深思的情況:比如大多數博物館的互聯網水平都停留在「網站」,即傳統互聯網時代,而非APP和社交媒體掌控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他們大多要麼沒有APP,要麼APP更新緩慢,而有APP的那些,服務內容也基本簡陋得想哭;同樣輕服務的特點還延伸到網站,大多數博物館的網站內容都是重展示而缺少功能性;還有的項目乾脆爛尾了,比如百度的數字博物館,大事記默默地就停留在了二零一四年......這所有的一切都給人一個感覺:時髦的「互聯網+」是個筐,什麼都必須往裡裝,但拍完照、匯完報、上完電視之後,就拜拜了您吶,至於「互聯網+」到底是什麼?誰知道啊。 (未完待續)

相關新聞
百家廊:浪漫的山水 (圖)
琴台客聚:正其義、明其道
生活語絲:《白鹿原》和陳忠實
淑梅足跡:願小方Stephy拍《復合紀念日》 (圖)
七嘴八舌:面試成敗的原因
翠袖乾坤:抱抱
網人網事:寫在國際博物館日(上)
「猴爸爸」林柏廷畫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圖)
【書評】破除固限的兩種方法 (圖)
【書介】寫給未出生的孩子 (圖)
【書介】蟑螂 (圖)
【書介】迷宮書店 (圖)
【書介】樹的秘密生命 (圖)
【書介】那年春天,在車諾比 (圖)
徵稿啟事
地標文化 城市的名片 (圖)
名片資源 本港眾多 (圖)
採訪手記:城市名片是文化象徵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