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德蘭修女的一句話:「Give, but give until it hurts.」中文譯作「付出,直到受傷。」
常聽說做新人要不怕捱苦、不怕吃虧,方能有成就。不過不計條件不等於無止境苛索,不少畢業學生談到工作都大吐苦水,拖欠工資、幫公司墊支、工時過長、剋扣假期等都常見。最近有工會便做過一項調查,指本港有超過三成青年曾被拖欠薪金。
「搵食艱難」,年輕人為了夢想及前程,難道吃虧是必然嗎?
吃苦是必然,吃虧卻非理所當然。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不論你是上司或下屬。在職場上,能夠做到互惠互利是基本權益,亦只有這樣員工才可以快樂地付出、投入工作。
經驗技能也是回報
不過,要做到全力以赴卻不至焦頭爛額,就先要衡量付出的同時有沒有合理回報。回報不一定指金錢,可以是行業新知和技能等,也可以是豐富閱歷。畢竟許多東西無法量化,不可用數字衡量得失,隨時可能所得的遠超預期。
知名作家陶傑年輕時為了爭取寫作機會,自言經常被人搵笨,他當了十年廉價勞工,甚至被拖欠稿費,不過多年寫作所賺回的,是無價的經驗和見識,也就是他日後名成利就的最强武器。
沒目標就改變
除了回報,也要考慮成本,亦即是當下的取捨。喬布斯每天都會問自己想做什麼,當連續多天都不置可否,他就知道是時候改變。你呢?滿意現在的生活嗎?有發展空間的話,當然要好好把握;但若果目標不明,改變又何妨?
當然,下決定不難,要離開舒適生活、走進未知的路途,不回頭也不輕言退後,才是最艱難的。決心接受一份工作,就要作好心理準備會跌倒,而且是不時跌、隨時跌,甚至跌到谷底。怕?怕什麼?借用霍金的名言:「Look up at the stars and not down at your feet.」(意即永遠抬頭看着廣闊天空上的星星,而不是你的腳。)人生沒有速成班,巨人與凡人,都摔過同一片地,頂着的也是同一片天。
■盧可恩
學生發展處講師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李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