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牽頭人:震後重建川幼園最難

2016-05-31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鄭伊莎) 「明德工程」的起源,來自楊澍人十多年前一次到廣西探訪友人的經歷。一次機會,他參與到該處派發物資、糧食予村民。親身見到孩子的失學及生活困境讓楊澍人感受殊深,遂想到利用工程專業幫助建設。

赴桂訪友助派糧萌善念

楊澍人稱2003年到廣西北海探訪友人,機緣巧合下認識了當地官員,遂與他們一同到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之一的融水縣,派發物資、糧食予村民。

他憶述,當時融水縣的紅瑤山寨有逾三百人,卻沒有一名小五或以上的在校生,不少人未曾上學,而由於該處沒有學校,若要上學就要翻山過水到另一山寨,在雨水季節部分山路及橋也易遭淹沒,也令孩子上學更見困難。

「回港後,一直在想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呢?想到一些港生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懂珍惜現況,不如組織一班大學生去建校,既可應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幫助當地的規劃,又可體驗在港未必經歷到的艱難,讓他們認識貧窮、邁出服務社會的第一步。」當年他有份組織的第一個項目邀得城市大學建築系學生參與,其後母校港大土木工程學系亦加入第二個項目,重建下里屯荒廢了10年的校舍,即後來命名的「明德樓」,是為「明德工程」的誕生。

回顧十多年來的點滴,楊澍人憶述最困難的項目,非四川的正東街幼兒園莫屬,身為推動者的他亦曾有放棄的念頭。該次為「明德工程」首次衝出廣西,參與四川地震後一所幼稚園的重建,由於當地官員打算同時刺激災後經濟,提出希望能採用當地建築公司,令項目成本較預算昂貴,因而花了不少時間洽商,加上「明德工程」的主旨需要香港學生參與其中,時間上配合及過程都不容易。

李啟光則表示,該幼稚園選址位處山上,地形細小而陡峭,亦增添施工技術難度,「地太細了,能建築的班房較小,要盡用面積建設更多的班房,非常困難,加上又要配合當地消防條例。圖則都是改完又改,很艱難。」最終團隊成功排除萬難,令幼稚園終於在2011年落成,既有校舍,也有醫療室、睡房、廚房及洗衣房等,設計及配套都很先進,今天更成為當地一所極為知名的學校,楊澍人笑言:「家長盼了很久,發現學校環境比預期好,他們很興奮,我們當然也很高興。」最令人欣喜的是,昔日的努力並無白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