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新聞專題 > 正文

政府用力扶 基層紛脫貧

2016-07-02
■羅致光表示,現屆政府在扶貧工作上明顯有大方向。 彭子文 攝■羅致光表示,現屆政府在扶貧工作上明顯有大方向。 彭子文 攝

恒常資助減36萬窮人 長津關愛「補漏拾遺」

香港特區自回歸以來,社會發展迅速,住戶入息中位數亦由1997年第二季的18,000元升至今年第一季的25,300元,但在通脹下,基層市民的生活是否真的有改善?扶貧委員會的數字顯示,2013年有132萬人生活於貧窮線以下;經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後,貧窮人口仍有96萬,扶貧工作沒有放慢的空間。扶貧委員會關愛基金專責小組主席、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羅致光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港府於回歸初期並無顯著的扶貧政策,至現屆政府才致力扶貧,而首設官方貧窮線亦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政策評估分析工具。 ■記者 聶曉輝

羅致光指出,回歸後的扶貧政策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至2005年之間並無顯著政策,其後於2005年首次成立扶貧委員會,但於2007年便解散了,落實推行的具體政策主要為「夥伴倡自強」、兒童發展基金及跨區交通津貼,其餘的都屬比較軟性的措施,並無明顯的扶貧成效。

低資實施前 清潔工時薪8元

2007年至2012年可界定為第二個階段,最重要是於2011年制訂最低工資,即時協助最低收入的7%打工仔,同時亦帶動漣漪效應,產生明顯的扶貧作用,「最低工資實施前,深水埗區仍有不少時薪只得8元的清潔工。」羅致光指「夥伴倡自強」亦推出不少項目,但從數字上起到的扶貧作用十分有限。

羅致光續說,現屆政府在扶貧工作上明顯有大方向,包括於2013年首次制訂官方貧窮線,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政策評估分析工具,「如果沒有這個工具,便沒有剛推行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另外,2013年推出長者生活津貼,令數十萬名長者的生活得以改善;2011年成立的關愛基金亦產生了「補漏拾遺」的作用。

低津惠數十萬人 長津幫長者

羅致光指出,不計算直接的金錢援助,公屋項目的扶貧成效亦十分大。早在回歸前幾年,當時輪候「上樓」需時6年至7年,1998年至2000年可說是收成期,每年建屋量高達8萬伙至10萬伙水平,因此於2001年達到3年「上樓」的目標,惟港府於2003年停止賣地,公共房屋興建放慢腳步,及至2011年才重新討論居屋出售。

要比較基層現時的生活狀況與回歸前,羅致光形容整體是「相差無幾」,惟不同群體的差別可以十分大。他指出,推行低津令數十萬人受惠;部分長者受惠於長津下,生活亦得以改善。「然而,物價指數一直上升,特別是住屋開支,故一名窮人若無受惠於公屋政策,他的生活環境可能比回歸前更差。」

他又指出,回歸以來香港的貧富懸殊情況,在政策介入前是不斷加劇,「這是全球同樣面對的問題,無一倖免,已發展地區更加惡化。政策介入後,貧富懸殊的情況則大致上穩定下來。」

須速處理退保 應完善綜援

展望未來,羅致光認為長者貧窮問題依然需要重視,「雖然投放於復康及長者服務的資源增加已十分可觀,惟長者數目增加速度十分快,追不上服務需求增長,有必要盡快處理退休保障問題;另外,殘疾人士及少數族裔人士的情況亦值得關注,有調查指50%巴基斯坦籍人士活於貧窮線以下。」

羅致光又指,綜援制度自回歸以來並無任何改善,反而於1999年收緊了,因此應完善綜援系統,但必須先解決申領綜援必須子女簽署「衰仔紙」及「資產上限」太低這兩大問題。

至於退保,長遠而言必會涉及加稅,羅致光指以香港目前的經濟及政治角度而言,存在很大困難,「英國於過去數年間,利得稅由35%減至20%;新加坡亦由20%減至17%,要香港在這個環境下加稅必定十分困難。」

嘆政棍阻撓政策 窮人不幸

但他指出,未來十年八年,全球已發展地區同樣面對勞動力人口撫養率愈來愈大的問題,屆時無可避免要倒頭加稅,香港加稅的壓力自然較細,「因此不需過分憂慮將來加稅的問題而不去改善,乜都唔做。」

他亦慨嘆,社會對幫助有經濟需要的人存有共識,工商界亦不反對,問題是現行制度上,往往因為爭取福利的人想爭取更多而阻止政策的通過,「這是有需要的人的不幸,十分可惜。」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