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鳴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 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上海市政協常委
奧運精英訪港,喚起全港市民愛國熱情。事實證明,絕大多數港人愛國家、愛香港、擁護「一國兩制」。 奧運精英訪港更啟示我們,從奧運精英的身上汲取團結協作、堅強堅韌、求實創新的精神力量,以更堅定的信心應對香港目前的困難。
里約奧運會剛剛閉幕,國家隊的金牌運動員和數位奧運明星將於明天抵達香港。奧運精英與市民見面的三場活動門票兩個多小時全部售罄。在售票處門前,曾一度出現「人龍」,不少市民前一天晚上便來排隊,而門票在網上由二十元炒至一千多元......炎炎烈日,擋不住市民熱情;家國情懷,在這一刻表現得淋漓盡致。事實又一次擊垮了謠言。本屆奧運會一開始,就有人說港人和內地的矛盾增加了、關係疏離了,港人對國家的感情和榮譽感淡薄了,拿不拿金牌無所謂,等等。隨着里約賽場一次次奏響中國國歌,一次次升起中國國旗,廣大市民為之感染、激動、自豪,全部謠言不攻自破。
儘管有極少數人千方百計唱衰中國、不遺餘力離間香港與內地的關係、明目張膽鼓噪「港獨」,但難掩全港市民的愛國熱情,難以改變絕大多數港人愛國家、愛香港、擁護「一國兩制」的事實。愛國,不是一個空泛而抽象的概念,奧運精英用行動為「愛國」一詞做出了最好註解;市民在表達愛國熱情的同時,也應汲取祖國奧運健兒的精神力量,以更堅定的信心應對香港目前的困難。
團結協作 應對挑戰
每一屆奧運會都是一場視覺盛宴,人們從激烈的比賽中看到了運動員的精彩技藝,更感受到了運動員身上的精神力量。特別是在團體競技項目上,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表現出隊員之間心有靈犀。個人的高超技藝固然重要,但隊友的配合更不可缺少,每一次得分都是團結協作的結果。特別是許多觀眾從中國女排的一場場比賽中,更能感受到團結協作的魅力,一傳二傳的鋪墊,促成了扣殺動作的完美;兩個隊員的跳躍,構成了攔網動作的虛實結合、時差上的前後銜接、空間上的左右搭配,築起了牢不可破的「空中防線」;而運動員場內的衝鋒陷陣,教練員場外的運籌帷幄,更是形成了高度默契。可以說,歷經30多年風風雨雨、經歷三代人的更替變化,「團結協作」是中國女排不變的「本色」。
術業有專攻,但萬事有聯繫,看似不搭界的事物,其內在原理往往有相似之處。站在這個角度看香港,香港更需要汲取團結協作的精神力量。香港今天遇到了政治、經濟、民生等諸多難題,特別是「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正在經受嚴峻考驗。「港獨」勢力反國家、反法治、反社會,嚴重違憲違法,卻欲道貌岸然地進入立法會,借合法平台做違法之事,把他們拒之門外,他們就使出種種極端手段,鼓噪「暴力革命」、「抗爭無底線」,甚至還進入中學校園「播獨」,何其猖獗!許多市民對「港獨」勢力的迅速蔓延感到震驚和憤怒,又充滿憂慮和擔心。其實,「港獨」並不可怕,關鍵是市民要齊心,只要700萬港人能夠團結起來,攜手「拒獨」,像女排姑娘一樣也築起銅牆鐵壁,「港獨」勢力就沒有生存的空間,香港就翻不了天!
堅強堅韌 一路向前
從訓練場到奧運會的領獎台,這段路到底有多長?有的運動員走了三年五年、有的運動員走了十年八年,而中國女排沉寂了十二年,才重登冠軍寶座。每一枚獎牌的背後,都有一串串動人的情節,都有一個個難忘的故事,都有一滴滴艱辛的汗水。本屆奧運會上,尤以中國女排一路走來的經歷讓人最驚心動魄。中國女排在分組賽中接連失利,先後輸給了荷蘭、塞爾維亞和美國,但到淘汰賽階段,中國隊先勝東道主巴西、再贏強勁對手荷蘭。決賽之役,首局以15:25失利,在命懸一線的不利境地中,女排姑娘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不錯過每一個進攻的機會,不留下一個防守的漏洞,表現出了堅強堅韌的素養,最終贏得了勝利。賽後,主教練郎平說:「中國的女排精神與輸贏無關,不是說贏了就有女排精神,輸了就沒有。要看到這些隊員努力的過程。」此言更讓人感受到女排精神的境界非凡。明天起一連三天,市民和奧運精英近距離接觸,聽一聽他們的故事,感受一下電視屏幕上看不到的一面,更能感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
香港當下遇到困難雖然多而雜,但並非無解。比如面對經濟滑落的問題,港府設立創科局,力推本港創新能力的提升;贏得國務院批准「滬港通」、「深港通」,打造人民幣離岸中心,做大香港的金融業;推進「粵港澳」協同發展戰略,做大香港的發展空間。再比如面對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港府實施扶貧安老計劃,力推公屋建設,拓展建設用地。這些都是破解難題的好辦法。一個社會問題的形成、發展、到爆發,要經歷較長的過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樣,化解社會問題也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不可能立竿見影。但本港有些人總是把經濟、民生問題貼上「政治標籤」,當成對付特首、港府和中央政府的「籌碼」,完全不講道理、不顧事實,有意製造對立,這是別有用心。女排精神啟示我們,只要我們堅強堅韌,支持特區政府一個難題一個難題地破解,香港就能找到出路。
求實創新 闖出新路
奧運會上強手如林。1984年第一次參加奧運會至今,中國運動員穩居第一軍團的陣營,除了團結和堅韌以外,還有一種求實創新的精神。我們還以中國女排為例,郎平接手女排後,提出了「大國家隊」的概念,每次集訓總是有20多人,每個位置總是保持三到四個人在競爭。隊伍擴大後,針對不同的比賽安排不同的陣容,承擔不同的任務,不過分強調成績。此外,新女排還擴大了教練隊伍,引入了國際化的專業團隊。再看被譽為「國球」的乒乓球等項目中,中國隊保持數十年輝煌,讓各國運動員望塵莫及,同樣源於求實創新,不斷推出新打法,令對手只能複製,無法超越。
香港經濟如何走出低谷?中國奧運軍團求實創新的精神給港人以啟示。香港的「實」在何處?在於發達的現代服務業,在於金融、貿易、法律、會計等領域的優秀人才,在於與西方發達國家接近的法律體系,在於諳熟國際貿易規則,這是香港的實力所在。
香港的「新」在哪裡?「一帶一路」建設是香港的新機遇,也是大機遇,如果香港能依靠自身實力,在求實的前提下創新,扮演好「超級聯絡人」的角色,定能在「一帶一路」的大蛋糕中分得自己的一份。方向找對了,則香港能夠闖出一條新路,未來20年經濟增長無憂!祖國奧運精英的來訪,帶給香港市民的是愛國熱情,是家國情懷,也帶來了前行的信心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