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文森) 巴西里約奧運國家金牌運動員今日起,展開一連3日的訪港之旅,掀起本地一股運動熱。香港中文大學骨科教授及運動創傷科主任容樹恆昨日指出,精英運動員若日常附有交替訓練,可大減拉傷或勞損性風險的機會。他又指,俗稱「運動布貼」的肌內效貼布近年大行其道,惟效用如消腫、鞏固關節穩定性均沒有科學根據,實際效用輕微,認為眾多運動員身貼布貼是受心理作用影響。
容樹恆昨日出席一個電台節目時表示,職業運動員常需勤加練習,以面對各類賽事的挑戰,但卻會因而不自覺地傷及膝關節內的韌帶等,直言一個運動員的運動生涯長短取決於平時訓練等的「各自修為」。他指出,精英運動員不乏面對兩個風險,包括常見的意外斷韌帶、骨折等,以及多數業餘運動員均不會出現的勞損性風險。
專家:你貼 我不貼 怕蝕底
容樹恆以排球精英運動員為例,解釋他們常需一日練習扣殺數百下,且跳高落地數百下,導致膝部、腳踭,肩膊甚至脊椎有不同程度的勞損,認為若該類運動員日常均附有不同的體能鍛煉等交替訓練,以強壯肌肉及提高柔韌度,則可降低拉傷,或勞損性風險的機會。
里約奧運舉行期間,相信不少市民透過電視直播時,均看到有運動員身貼色彩繽紛、俗稱「運動布貼」的肌內效貼布。容樹恆表示,有關布貼近年盛行,理論上聲稱有消腫、鞏固關節穩定性,甚至令肌肉發揮更好等的效用,但「這些都沒有科學根據」,實際效用輕微。他估計,運動員身貼布貼可能受「你貼,我不貼,好似好蝕底」的心理作用影響。
容樹恆又說,曾受傷、有需要的運動員才需貼肌內效貼布,惟因現時奧委會對有關布貼未有作出禁止,故不少運動員不問因由地紛紛貼上。
他又指,每人身體肌肉或關節狀態不同,貼布貼的位置及要求亦會不同,自行貼上可能不得其法,建議應經專業的醫護人員診斷,並學習正確貼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