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穆儀骨子裡的那一份愜意,或許與她從小在台灣長大有關,媽媽是台灣人,十歲才搬回香港住。台灣「小清新」的下午茶店不勝枚舉,她也曾經動過在台灣開店的念頭,在當地做了半年的市場調查,最後還是說服了自己:「回香港開店,意義不同,帶給港人的東西會更多。」
其實在開「茶。家」之前,陳穆儀也經歷了很長的「迷惘期」。她大學赴英修讀法律,回港做了4年律師,雖然收入不菲,卻越發覺得工作不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和滿足,似乎對世界沒有貢獻。陳穆儀搖頭大呼:「我真的不是一個好律師啦,只會認真做好份內之事,不多花一分鐘」。離開法律界,她確定要幹一番事業,卻也沒有明確的目標,便又去巴黎讀了一年的MBA,讓自己靜下心,思考如何規劃人生。法國人對生活的熱情感染了她,兜兜轉轉,她決定開茶舖。
自小與茶結緣
聊起和茶的緣分,陳穆儀回想,是從小跟着父母喝茶。從懂事起,幾乎每天下午皆會和父母坐着一起喝茶、吃蛋糕,那時也不講究,有什麼喝什麼。長大後外出旅行,鍾愛走訪各地的茶園,留下茶農的資料,研究各地對茶的製作和泡法。等到「茶。家」開業,進茶的渠道也就多元化了,世界各地的茶品均能拿回店中,與客人分享。
品茶講究心境
在陳穆儀看來,喝茶是最簡單的事情。她不去追求那些複雜的泡茶、煮茶方法,只要茶的質量好,放在杯子裡還是茶壺裡,並無分別。最講究的,是品茶人的心境。在4個地方生活過,她覺得相比而言,台灣對茶的認識最多,茶葉品牌也多;英國和法國則懂得擁抱生活;香港人沒有情調,只會度日,近年來才慢慢有年輕人願意靜下心去「喝茶」。陳穆儀感嘆,在香港要自己做老闆開店賺錢,只靠一家店很難生存,只有多開幾家店才能獲得經濟效益。當初開「茶。家廚房」也是出於必須,港大附近學生多,又有幾個新樓盤,為將來發展早做準備。她還在網上開了「Plantation」,提供各種價位的茶葉,還詳細介紹茶的具體使用方法,讓顧客對茶有更深入的認識。
陳穆儀也有小小埋怨,香港寸金尺土,根本不可能做到自己種茶,運用本地的材料,「花的力氣和回報根本不成正比」。「茶。家」已經營業近5年,今年經濟形勢轉差,加上顧客對品牌的新鮮感已過,她稱經營得有些辛苦,今年以來就沒賺過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