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礎圻 海國圖智諮詢(深圳)有限公司香港區高級研究主任
「佔中」主要推手、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在立法會選舉之前的數月提出所謂的「雷動計劃」,希望協調反對派配票,令他們在立法會選舉中取得最多的議席。然而,從結果來看,「雷動計劃」只是幫了傳統反對派的倒忙,實在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事實上,戴耀廷從策劃的「佔領中環」變了「佔領金鐘」,到其結果與預期完全不一樣,已經充分反映了戴耀廷只是書生論證,太天真了。可惜,他完全沒有任何反省,還提出所謂的「雷動計劃」,以為這樣便能協助反對派在立法會選舉中取得成功。到最後影響是有的,卻是反效果。
要論「雷動計劃」的問題,便要首先從其運作方法開始。
「雷動計劃」的操作是要配合港大民調所進行的,在投票支持根據港大民調的結果而作出投票建議。可是,港大民調的結果,特別是在地方選區,根本是極不準確的。由於港大民調是每日更新,在五大選區中每日能訪問的市民數量有限,基數很低,因此連他們自己都算誤差率高達7-8%。可是,大部分候選人,包括最終能當選的,其支持率都只有10%以下。在這情況下,民調又怎可能準確呢?而一個根據不準確民調而去配票的行動,其結果如何是顯而易見的。
從選舉結果來看,「雷動計劃」是有一定數量的選民跟隨,但對很多傳統反對派的候選人來說,卻是幫倒忙。最顯而易見的是在新界西,非常資深的李卓人在選舉中落選,明顯就是因為「雷動計劃」的結果。而在香港島,在投票日之前於民調中領先的公民黨陳淑莊,在選舉中只是取得最後一席,險勝王維基。相反,獲得「雷動計劃」點名支持的候選人如羅冠聰等,是原先要「拯救」的對象,最終卻取得高票。而原先不少在民調中排比較高的反對派候選人,即使最終當選,但得票卻沒有預期中那麼好,顯然也受到「雷動計劃」的影響。難怪新界西民主黨的當選人尹兆堅都坦言,「『雷動計劃』好心做壞事」。
歸根結底,「雷動計劃」最失敗的地方是什麼呢?那就是戴耀廷根本不能掌握究竟有多少反對派的支持者,會根據「雷動計劃」的建議投票。要知道,根據「雷動計劃」建議作投票的反對派選民,原本有其支持對象。萬一太多選民根據「雷動計劃」的建議投票,反而令到不少傳統反對派候選人的得票減少。因此,「雷動計劃」對不少傳統反對派候選人有負面影響。「雷動計劃」的結果,勢必影響戴耀廷日後在反對派之中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