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棄商研竹雕 蛻變文化人

2016-09-18
■谷正宏在鑒賞金陵派竹刻的代表作品扇骨。 記者陳旻  攝■谷正宏在鑒賞金陵派竹刻的代表作品扇骨。 記者陳旻 攝

從一個地道的商人變身為不折不扣的文化人,13年間脫胎換骨的艱難經歷,在谷正宏口中濃縮為一個字-熬!自2003年成立金陵竹刻工作室、2009年創辦金陵竹刻藝術博物館,至2015年1月該館被列入江蘇省金陵竹刻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對於放棄生意、主動承擔「復興金陵竹刻」這一「天降大任」的谷正宏來說,雖然錢少賺了,但從中獲得的更大財富-「『竹』這一富含精神特質的文化元素直接提升了自己的生命質量」。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旻 南京報道

仔細分析癡迷金陵竹刻的緣由,谷正宏只能以「鬼使神差」為自己解釋。並非出身於書香門第,在國有企業工作與下海經商的個人經歷皆與「文化」絕緣,但他卻莫名其妙地對金陵竹刻瞬間鍾情,因此改寫人生。

鬼使神差迷上 保護傳統文化

2003年,谷正宏在《南京日報》上讀到南京大學一位教授撰寫的關於南京本土工藝美術重要品類介紹,第一次知道金陵竹刻,還從文中了解到自古以來,以竹明志、以竹喻情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不可或缺的象徵典範,以竹子為本體的竹刻更是中國獨有的民族文化藝術。自此,「金陵竹刻」如影隨形,令他牽腸掛肚。

當時,他的服裝生意正做得順風順水,竟棄商上岸,在南京總統府設立金陵竹刻工作室,立志「好好保護南京的工藝美術」,而這麼做僅僅是因為「自己是南京人,有這個義務」。

願望美好,道路卻艱難。谷正宏很快發現在明代已享有「大璞不斫」、「寸竹寸金」之美譽,並成為宮廷珍寶的金陵竹刻,實際上已經瀕臨衰亡。

拜師邊學邊幹 考碩究生「惡補」

工作室成立之初,無藏品,無人才,無影響力。常州一位竹刻工藝師專程到南京,想看看「金陵竹刻是什麼狀態」,看後的結論是「金陵竹刻死了!」

在中國歷史上,上海嘉定竹刻與南京金陵竹刻齊名。2007年,上海官方在嘉定建立了800平方米的竹刻博物館,劃撥藏品,專款從海外回購了一批竹刻文物,引發強烈反響。谷正宏想,「僅憑自己的微薄之力,要與上海旗鼓相當地保護金陵竹刻,簡直是天方夜譚」。

雖然沒有「深厚的文化知識積澱打底」,谷正宏反而少了文化人的多愁善感、瞻前顧後與患得患失,質樸、務實與堅韌成為他開拓推進的優勢。

谷正宏開始從古代竹刻收藏品起步,研究歷代竹刻精品力作;廣泛拜訪竹刻名家,求教於大學老師和竹刻研究人員;多次到嘉定竹刻去虛心學習。

2009年,谷正宏創辦金陵竹刻藝術博物館。他考入清華大學文化藝術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班,沉下心來,用3年時間「惡補」文化知識。

拜師學藝,邊學邊幹,谷正宏恍悟:「金陵竹刻不是地域符號,而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竹刻流派,是文人竹刻。」找到突破口,他在蘇州、南京等文人聚集之地設立「金陵竹刻名家工作室」,網羅了一批竹刻人才。

經過十多年的搶救,金陵竹刻如今被江蘇省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海內外的影響力日臻提升。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