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出外訪問抑或在辦公室工作,小記不時需要接觸在港工作的內地年輕人。與他們談到會否適應本港的居住環境時,幾乎都會不約而同表示「香港住宅太小啦」;亦有人參觀完新盤的示範單位後,認為裝潢像豪宅、「面積卻小得可憐」。事實上,本港的人均居住面積一直較其他地區小。
以鄰埠澳門為例,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最新資料顯示,2015年當地人均居住面積為216方呎。香港方面,官方未有為全港整體住宅進行同類調查,但據房屋委員會截至2016年3月底數字,公屋租戶人均居住面積僅141方呎,與鄰埠比較面積細三成半。年輕人上車難,早前網民曾經熱議「得公屋者得天下」,因為以公屋單位面積及其租金或售價計算,其價值明顯較同區私宅為高。公屋環境已如此,私宅或出租劏房更甚。
「劏房」非本港「特產」
事實上,「住得細」、「劏房」,並非本港「特產」,世界各地皆有之,且不少政府均有出招應對。2015年英國政府提出加強規管「劏房」,訂明出租劏房實用面積不可小於70方呎。北京於2013年亦制定出租房標準,訂定人均居住面積不可少於54方呎。台灣方面,早年亦提出一人單位至少要有141方呎。
面積設限或推高樓價
不過硬性規定居住面積,則隨即掀起「好心做壞事」的擔憂,比如因面積加大而撐起租金或樓價,令低收入人士更難覓住所。即使如台灣方面推出租金津貼,但亦引來非議,例如讓業主可趁機推高租金等。居住面積、租金及樓價、人均收入、整體經濟,環環相扣,這是港府亟待解決之議題。 ■香港文匯報記者 蘇洪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