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專題 > 正文

商業格局洗牌波及大型超市

2016-09-18
■「外資第一店」百盛處於最艱難時期。孔雯瓊 攝■「外資第一店」百盛處於最艱難時期。孔雯瓊 攝

上海的商業形態巨變還影響到超市。超市出現分化:原本被譽為零售巨頭的一些大型超市和大型賣場陷入生意冷清的局面。

反觀佈局在社區內的小型便利店生意超好,有些甚至出現一個社區附近出現多個同品牌便利店情況,且生意都非常不錯現象。

零售巨頭之一的樂購上月剛在上海關閉一店,意味着零售業大洗牌也波及到大型綜合超市,雖然樂購稱關店是出於公司商業運營及策略的調整需要,但業內評價稱這是一種低效產能被淘汰的結局。

其實,除樂購之外,沃爾瑪、家樂福在內地也都遭遇到相似情況:2016年初沃爾瑪宣佈全球關269店,而在中國已關10店。家樂福2016年在中國已關3店,綜合影響力亦大不如前。

便利店概念大行其道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家零售巨頭在選擇關閉大型超市的同時,都不約而同地在佈局社區便利店。併購樂購的華潤萬家目前正在大力發展社區超市樂購express,上海地區選址主要是位於內環線以內的社區商業街。

而沃爾瑪則在中國發力社區型購物中心,計劃2年內增設約115家門店。家樂福的轉型中亦提及重點佈局便利店概念。

這些曾經的零售三巨頭無一例外地開始弱化大型超市和大型賣場概念,反而走起一些體量更為輕便的社區超市路線。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