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百家廊:丁克之風

2016-09-27

晨 風

生不生孩子,成了個問題。

頭幾年去外地一朋友那兒玩,夫妻兩個興致勃勃地陪茪j家遊山玩水,聊天吃飯,好不快活!

可是一提起兒子,他就愁雲滿面,揮手說:「唉,這小子太不孝順!」他老伴兒告訴我們,他們的兒子已經結婚5年了,還不打算要孩子。老兩口都60多歲了,急茤禤]子,經常跟兒子念叨抓緊要個孩子,乘茼悀狻d身體尚健,能幫荓a帶孫子。可小兩口卻像沒事兒人似的,根本就沒有要孩子的打算。

我說:「年輕人的事兒,管那麼多幹嗎?他們玩兒,你們也玩,不挺好的嗎?」老夫妻只有長長地嘆氣。一晃又過了5年,他們的孫子還是沒有見面兒,老兩口也沒有精神頭兒再催兒子了。

還有一位朋友的孩子結婚時就30歲上下了,一晃五六年過去還沒後代。小夫妻倆都是獨生子,都在金融行業擔任中層,年收入很高,一休假就直奔國外旅遊勝地,吃喝玩樂之餘,還採購一堆名牌,花錢如流水,盡情享受兩人世界。至於要孩子,至少暫時不在計劃之中。雙方老人想問又不敢問,只能都急在心裡。

生育政策放開二胎之後,很多年輕夫妻熱切地計劃再生一個娃;可也有不少年輕夫婦別說二胎,一胎都不要!值得一提的是,決心 「丁克」的年輕夫妻,在北京並不是個別人。「不婚一族」都被社會接受了,「丁克」又算什麼呢?年輕人要是鐵了心不生孩子,父母不也沒轍嗎?

為啥要「丁克」?我覺得,至少有幾個原因。

原因一,不想降低生活質量。我覺得生活質量是個彈性極高的觀念。有人覺得吃得起排骨日子就夠好了,有人卻認為能拔腳就走的周遊世界生活才有質量。觀察發現,某些愈是文化程度高,事業前景好,經濟收入也不錯的年輕夫妻,愈是對生娃並不那麼感興趣。尤其是獨生子女一代,他們更自我,習慣了清閒富裕的生活,怕生了孩子之後降低生活質量,怕受累,寧願選擇「無後」人生,也不願意降低生活質量。

原因二,經濟原因。更多選擇「丁克」的年輕人,出於更世俗的經濟原因。有人說,生不起,更養不起!先說生娃這一關:如果你擠不進公立醫院,去私立醫院生孩子,費用至少得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有的年輕準媽媽們還攀比:比誰去得起昂貴的私立醫院生孩子,比誰家用得起高檔月嫂。北京月嫂的月薪已經炒到一萬元以上了,普通工薪層得勒緊褲帶才用得起。可一些用過月嫂的人家說,月嫂服務其實很一般,還不如自己父母帶。

可父母又未必指望得上。現在老年人心理年輕化,退休生活多樣化,主動要求帶孫輩的老人已不多了。要是爸媽不幫,生孩子後年輕母親就得辭職,剩孩子他爸一人賺錢,家庭經濟立即緊張起來。隨茷蔽漲赤齱A花錢也愈來愈多。即使戶口等條件都滿足,進公立託兒所依然極難,一個名額幾個娃爭。只好進私立園,比公立貴三倍,每年至少五六萬元人民幣,相當一個普通工薪層年總收入,還不包括五花八門的其他費用。

終於上學了,爸媽依然不能鬆氣兒。據說現在小學老師常把課堂上該學會的東西,放課後讓家長教孩子。半天上課看來減負,其實負擔全甩給了家長。從中午放學之後,家長就上崗了,監督孩子寫作業、教課堂上老師點到的知識、檢查孩子作業等,家長成了老師的助教。很多老人訴苦說:「孩子小時累,小學了更累,何時是個頭兒?」沒有老人幫助,帶娃的辛苦全得年輕人承擔。

受累不說,更得花錢。各類加強班、興趣班無數,別人孩子上,你怎麼敢不上?親戚一孩子從外地轉來北京上學,數學跟不上,只好找老師輔導,兩小時600元,據說還是便宜的,把夫妻倆心痛得夠嗆!可花了錢,孩子學習依然沒啥長進,錢打了水漂。有名氣的老師,補課費更貴得離譜。即使一切順利,孩子上了大學,未來孩子結婚的房,家長不得早早存錢給買?20年後北京的房價能降嗎?真不好說!所以有人說,生了個孩子,就像是生了個「債主」,不如不要,乘年輕旅遊交友讀書娛樂,老了之後也能坦然說:「青春無悔!」此話偏激,卻並非只是個別人的想法。

原因三,心理障礙。80後、90後的獨生子女一代,親眼見到了父母撫養他們的不容易。小時候每月兩斤雞蛋,父母一個不敢吃;買得起幾個蘋果,母親一個不敢嚐,所有資源都用來養一個孩子。結果父母剛過40歲,就老得沒了模樣。畸形的撫養過程,結出的果子也不自然。

一個現象是,最容易與父母疏遠的,就是獨生子女。太專一的愛,變成了沉重的負擔。有了獨立的機會,孩子就趕緊逃離家庭,愈遠愈好。輪到他們應該當父母時,有人就知難而退了。自己心理上還是孩子,為後代操勞怎麼可能呢?

生養孩子是比從前花錢多,可這項花費的彈性很大。一個能幹的全職太太,好好帶起一兩個孩子,並非不可能。及時行樂,不願為後代負責,才是不願要孩子的深層心理原因。

原因之四,社會寬容。從前生不出孩子的人家,還得悄悄去抱養一個,生怕別人說無後,還怕未來無人養老。如今的年輕人,根本不怕別人怎麼說,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無關。況且有愈來愈完善的社會保險,不需後代來養老,將來走不動了,就坦然進養老機構。

觀念多元的社會,老一輩也更開放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正漸行漸遠。北京人大都來自外地鄉村,多年不回去,家譜都不知哪兒去了,更不指望有個孫子來把姓氏延續下去。有朋友說:「孩子願意怎麼過,是他自己的事兒!」看到那些為孫輩熬得人憔悴的同代人,他甚至在心底裡慶幸自己沒有被孫輩「套牢」。

「丁克族」看荈W脫,卻可能各有苦衷。從社會層面解決沉重的育兒難,才能讓更多年輕人從容地當上父母,享受到天倫之樂。以天性而論,誰人不愛孩子?孩子是大自然賜與人的最好禮物,有什麼比孩子的笑聲更動聽、比孩子的笑臉更動人呢?孩子清澈的眼神,象徵茧L限的希望。一個沒有孩子歡笑的家庭,總是有缺憾的吧!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