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塔米姆.巴尤米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人民幣打破金融「天花板」,成為新的SDR五種構成貨幣中唯一的新興經濟體貨幣,凸顯了新興經濟體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重要性,改變了以往單純以發達經濟體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格局,有利於進一步完善國際貨幣體系。巴尤米認為,如果中國金融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進展順利,未來全球可能出現美元、歐元、人民幣「三足鼎立」的儲備貨幣格局。
破「天花板」 增強SDR代表性
曾在IMF工作二十多年的巴尤米說,以前從未有過新興經濟體貨幣被IMF用作國際交易和借貸貨幣,人民幣加入SDR「精英儲備貨幣俱樂部」打破了這一金融「天花板」,具有重要歷史意義,表明新興經濟體不僅在全球經濟和貿易中日益重要,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重要性也日益上升。
巴尤米指出,一國貨幣成為儲備貨幣通常有兩個原因:一是該貨幣發行國是重要的貿易夥伴,將該國貨幣作為儲備貨幣有利於促進雙邊貿易和減少匯率風險;二是以該國貨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流動性好,便於在國際金融市場交易。
巴尤米認為,人民幣「入籃」使得SDR貨幣籃子更加多元化,更能反映當今世界主要貨幣構成,有利於增強SDR的代表性和吸引力,進一步完善國際貨幣體系。
成主要儲備貨幣 中國需改革
巴尤米認為,隨着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和中國在全球經濟中影響力上升,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資產中的比重也將上升,但人民幣要想成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還需要中國進一步推動經濟和金融改革,增強匯率靈活性,放鬆金融市場管制和開放資本賬戶。不過他也提醒,中國要注意把握好金融改革次序和開放節奏,過快開放資本賬戶可能帶來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