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籃」只是人民幣國際化中的一個標誌。與「入籃」相比,人民幣從在國際上不被認可到逐步被接受,再到未來所期望的更廣泛地流通,走過的路更加漫長。
昔日換外匯或需等數月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裡,甚至包括改革開放之後,人民幣不僅在國外不能流通,國人的換匯也主要通過國內外匯儲備的配額來實現。據聯合國數據顯示,1978年中國的外匯儲備只有16億美元,即便到1990年也只有286億美元。
「那時候想要換外匯都必須提前打報告,向外匯管理部門申請額度,有時候一等就需要數月之久。」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這樣告訴記者。
於是「黑市」就成為許多人偷偷兌換外匯的渠道。
多年以後,老趙一來到浙江溫州市區的望江路,準會想起自己來這裡的「黑市」兌換外幣的那個上午。溫州是僑鄉,許多華僑華人歸國回溫州時都會帶來各種外幣,因此,溫州民間出現了外匯的儲存與流通。
美元兌人幣黑市高達12
由於在當時望江路上的中國銀行是溫州市區唯一的外幣兌換點,許多「黃牛」就遊移在銀行門口,等待着「交易」。
「這些黃牛喜歡拿着黑色塑料袋,然後悄悄走近問你『要外幣嗎?』。因為溫州的華僑當時大多在歐洲,所以黃牛的袋子裡裝的主要也是意大利里拉、法國法郎、英鎊、荷蘭盾等外幣。當然也有美元、日圓,不過數量較少。」
老趙依稀記得,199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官方匯率為1美元兌換8.7元人民幣。但在這裡的黑市,兌換1美元卻需要12元人民幣。
今日海外消費碌卡支付
2001年,2000多億美元;2006年,1萬多億美元;2010年,2.8萬億美元;2016年,3萬多億美元......
伴隨着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溫州望江路中國銀行前的外幣「黑市」漸漸變得蕭條。
現在,老趙出國基本只換一點外匯現金,其餘的消費就直接碌卡支付了。在韓國首爾的明洞,他甚至還用過支付寶與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