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兩地融通 > 正文

港生福建學中醫 盼國粹發揚光大

2016-10-24

在福建中醫藥大學中醫專業大四港生潘思宜身上,你可以感受到年輕的她對學習中醫的堅守。「作為熱愛中醫的年輕一代,希望能夠為中醫的發揚光大盡一份微薄之力,傳承國粹,吾輩有責。」潘思宜說。

■香港文匯報記者 蘇榕蓉、特約通訊員 林銘 福州報道

潘思宜從香港庇理羅士女子中學畢業後,順利考上香港理工大學的生物科技專業,但是潘思宜卻放棄了。「我本身對生物科技專業了解比較少,興趣度不大,最後決定圓自己的學醫夢。」談及赴內地學中醫的原因,潘思宜表示,內地在中醫方面有底蘊深、資源多、師資好,學術交流多等優點。「中醫是中華文化的精粹,中醫的根在內地。」

家族熏陶 傳承中醫國粹

潘思宜告訴記者,她對醫學的興趣算是家族淵源。從小在家族氛圍熏陶下,她對中醫和西醫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中醫感覺更加有趣,像是牛肉乾越嚼越有味。」潘思宜說,「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都很感興趣,如果各種國粹逐漸消失或者被否認會很可惜,所以我決定投入到中醫的傳承中,希望能夠為中醫的發揚光大盡一份微薄之力。」

在潘思宜的眼中,中醫屬於自然哲學而非自然科學。她清晰地記得讀大一時的第一節課,老師將中西醫的差別解釋為:西醫治人的病,中醫治病的人。「這是對我思考模式的第一次改造。」潘思宜說。對中醫有了感性的認識後,潘思宜便確立了學習中醫的方向。

多學多做 力求知行合一

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中醫理論課,老師用了好幾節課教學生分辯「證」和「症」的區別,「為了讓我們體會到當中的微妙區別,老師提出了大量的醫案例子及情景題協助我們去感悟,這也是我首次感悟到中醫認真到『錙銖必較』的程度,但同時獨具魅力。」

潘思宜開始慢慢接觸《黃帝內經》、《傷寒論》等中醫典籍,亦逐漸學會了針灸、拔罐、推拿、刮痧等技能。身邊朋友的輕症,諸如暑濕感冒、痛經、頭疼等等,潘思宜都可在望、聞、問、切後對症下藥,也經常熱心地告訴好友們一些中醫保健知識和常見病痛的醫治方法。此外,潘思宜亦活躍於學校的針灸協會等,為他人義診積累經驗,同時力求「知行合一」,學到諸如按摩等知識時,就和室友們相互「驗證」。「多學多做,慢慢累積成就感,讓自己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理想主義者。」

潘思宜第一次見習是今年暑假在廈門海滄醫院,為期八周,主要是觀摩學習醫院運作,積累臨床診療和溝通經驗。她告訴記者:「通過實習,不僅感受到了在醫院工作的氛圍,鞏固了理論知識,還累積了點檢體的手感經驗,培養了治療思路。」

對於未來,「就業問題暫時還沒考慮」。 因內地擁有比香港更完善的中醫培訓體系和臨床實踐平台,「至少在內地完成碩士學位和規培,再考慮留在內地發展還是回港。將來的路怎麼走,最主要看自己的能力,和清楚自己真心想做什麼。」潘思宜認為,世界變得很快,目標清晰是關鍵。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