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禎兆
近來與網友談及自己研究疫苗時,可以尋找什麼「關鍵詞」。很多大傳媒都會過濾比較持平的疫苗訊息,畢竟藥廠龐大的「游說」及「廣告」費也不會白花,所以要找資料時,也不是這麼容易。
第一套詞是「vaccinated spreading disease」,很多證據顯示,打了針的人容易染上該病或其他病。藥廠也承認接種後一至六周,接種者會傳開病毒,應隔離之(香港從來無醫生叫過病人跟從這些指引)。
第二套詞是「vaccinated antibodies immunity」,接種了不等於一定產生到抗體,尤其兩歲以下的寶寶,因為免疫針只會激活一兩種免疫細胞,對不想發炎的小孩體質,更是不會持續保留抗體,所以才要不斷打加強針,簡直是虐待。另外,就算有抗體,也只是包括血液裡的,呼吸道並沒有,所以這麼多孩子接種肺炎針後,還會染上肺炎。
另外要看的是白喉、腮腺炎、麻疹等在已發展國家的死亡率,都是近乎零。首先要跳出西醫所建構的恐慌框架,今非昔比,以前營養和衛生不好,這些病才致命,現在來說,根本不可怕,亦不是沒藥可醫,而是沒有特效藥,很多用抗生素已能控制併發症,反而疫苗引起的敏感及自閉在西醫框架內更是沒藥可醫,且影響一生一世。
第三套詞是「vaccinated and unvaccinated vactruth」,比較過有接種和沒有接種過疫苗的孩子的健康。當然,我自己也做過超級微型實驗,就是沒有接種過任何疫苗的小兒子,上學後是一次也沒有病過,校長和老師也說是近年唯一的一人。美國多個地方曾爆發麻疹及百日咳,但竟發現多是接種過疫苗者染上該病。
要知道疫苗用減毒病毒的疫苗,容易有內應外合反應,即如肺炎疫苗,壓低了一些型號,其他型號若入侵時,會更易引起併發症。二是本身已中毒的身體會更弱,這是常理。希望大家做資料搜集時,可以放開固有的知識,也用心看不同家長的反應,因為大家雖然沒有龐大的數據支援,但有的是切身的經驗-包括抱憾終生的疫苗創傷者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