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新聞透視眼 > 正文

【港文化港故事】中山先生憶香江:衛生風俗無一不好

2016-11-28

今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年,各界紀念文章及活動極多。這位開創時代的大人物和香港的關係千絲萬縷,原來其革命思想或多或少是在他生活在香港時孕育出來的。

17歲那年,中山先生從檀香山回中國探親,途經香港。那是他第一次接觸香港,是為1883年。同年秋天,他再次來港,入讀拔萃書室,1884年轉到中央書院。對於香港,他有這樣的感覺:「回憶三十年前,在香港讀書,功課完後,每出外遊行,見本港衛生與風俗,無一不好,比諸我敝邑香山(即今天的中山),大不相同。」

還有一件事使他對港人刮目相看,那時正值中法戰爭,香港華工為抗議法國侵略,爆發杯葛運動,拒絕修理法國軍艦和為法船卸貨,香港政府鎮壓,導致各行業罷工罷市。中山先生把這愛國行動對照清朝的屈辱求和,進一步反思香山和香港的不同,萌發了革命思想。

1892年,他畢業於香港華人西醫書院,即香港大學的前身,是該學院第一屆畢業生,當年只有兩名學生能順利畢業。港大醫學圖書館珍藏的照片中,展示了他當年的成績表,顯示他1890年攻讀西醫學院三年級,成績名列前茅。全班5名學生中,他在「實用初級外科」及「公眾衛生科」中得分最高,分別得90分及86分。

睹清港對比 萌發起義思潮

中山先生入讀西醫書院時,常與同鄉楊鶴齡、同學陳少白、友人尤列等自稱「四大寇」,針砭時弊,商討反清大計。他忽發奇想,把在港的所見所聞告知香山知縣,並提出香山仿效香港,整頓地方。知縣回覆他:「極願幫忙。」不過,第二次返鄉,中山先生卻發現那個答應他的知縣已離任多時,繼任者用50,000圓買官,「此等腐敗情形,激起我革命之思想。又見香港之腐敗事尚少,而中國內地之腐敗,竟習以為常,牢不可破。始初以為我敝邑香山一縣如是,及後再到省城,其腐敗更加一等。」

1895年,廣州首次武裝起義失敗,中山先生逃亡至日本。他與日本友人宮崎寅藏初晤時,筆談了此次起義細節。此次起義策劃於香港,採取數路進攻的策略,中山先生坐鎮廣州指揮。由於組織不周,走漏風聲,興中會領導的首次反清武裝起義未及發難即告流產。其後中山先生多次以香港為基地策劃起義,終於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邱逸

學院網址: www.cuscshd.hk

(標題與小題為編者所加)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