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的音節是由聲、韻、調三個部分組成。普通話中有21個聲母,39個韻母和4個聲調(除輕聲外)。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注意到學生學習聲母的主要問題在於平翹舌音的發音模糊,韻母部分則是前後鼻音以及個別複韻母的混淆;至於聲調,則普遍被所有學習者認定為是最困難也是最大的障礙。正是因為聲調的複雜性,在發音時往往難以掌握,學生因此在課堂上鬧出過不少有趣的「笑話」。
我在上課時有一個小習慣,就是把課堂最後的五分鐘留給學生提問以及複習本課的重點和難點。記得那次是在一個外國人的課堂上,當我問同學們:「有沒有問題要問我」時,一個金髮碧眼的美國小伙子舉手了,他想說的是「老師,我要問你」,可是他把「問」發成了第三聲,結果就變成了「老師,我要『吻』你。」這令我有些哭笑不得,但是學生們並沒有察覺出問題,直到我向他們解釋「吻」的意思時,全班哄堂大笑。
這個小「笑話」雖然是學生的「無心之舉」,但也說明了聲調對於漢語的重要性。相同的拼音,只是聲調的改變,它的含義卻大相徑庭。外國人說漢語常常會讓人覺得「洋腔洋調」,這往往是因為聲調及語流中的變調等內容掌握不好而造成的,並且在與人交流時很容易產生誤會。
慶祝聖誕 食「香腸」去「商場」?
另外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則發生在一名香港的中學生身上。當時上課的主題是聖誕節,於是我便問她每年會怎樣慶祝這個節日,她說沒有什麼特別的,一般都會跟朋友一起去「香腸」,我聽到的那一刻並沒有立刻明白她的意思,以為她要表達的是「吃香腸」,後來通過她的解釋才明白原來她想說的是「去商場」。真是又一個「可愛」的小錯誤。
在課堂上碰到類似這樣有趣的「小笑話」不勝枚舉,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既然聲調這麼困難卻又如此重要,那學生應該怎樣去學習它呢?
「數調法」有效扎實基礎
首先,不管是香港學生還是外國留學生都需要清楚了解四個聲調的特徵是什麼,在此基礎上可通過「數調法」來反覆練習,加深記憶。如當學生聽到「huáng」這個音節時,往往不能立刻判斷出是哪個聲調,這個時候可以將「huang」的四個聲調都拼讀出來,再與目標音節對比,從而找出是第幾聲。此方法雖不是快捷的辦法但卻是有效的,它可以在前期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基本功,為今後的深入學習鋪平道路。
「手勢法」直觀加強記憶
另一個學習聲調的辦法就是「手勢法」,在教學過程我們往往會通過手勢這種直觀的視覺引導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每個聲調的特徵。一聲手勢高舉平滑,二聲逐步上揚,三聲先降後升,四聲一舉拿下。用手勢對聲調的高低起伏加以演示也是引導訓練學生加強記憶的最直觀、最有效的辦法。
在漢語的語音系統中,聲調具有區別意義的作用,同時也是漢語的重要特徵之一,故掌握正確的發音就顯得尤為重要。除此之外,漢語的另外「兩架馬車」--聲母、韻母也需要學生去反覆訓練和記憶,但任何語言的學習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人們花費時間慢慢去消化和掌握,只要堅持去學,有方法的去學,就一定會有所收穫。■李曼曼
簡介:香港普通話研習社創辦於1976年,是香港地區首個專注推廣普通話的民間團體,並致力提供各類型的普通話課程。
網站:www.mandarin.edu.hk
電郵:pth@mandarin.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