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獲獎學金赴英深造 學電腦互動「掌握人心」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希雯)隨着各種服務逐漸智能化,無論是購物、轉賬、登記申請,我們都可經網上以至手機應用程式(Apps)完成,既快捷又方便,但這亦同時說明了現代人生活已經離不開與電腦互動。今年度教育局「香港卓越獎學金」的得主何詩雅(Cathy)就特意選報倫敦大學學院「人類與電腦互動」碩士,進修電腦系統用戶界面的設計。Cathy笑言,課程雖然關於電腦科技,但其實亦是掌握人心的專業,她希望能於背後默默耕耘、低調地為使用者貢獻,「因為設計用戶界面,只有做得不夠好才會被留意,正如在網頁上找不到按鈕,才會大罵設計者,這才發現我們的存在。」
當代年輕人尤其擅長於使用科技,卻未必了解「人類與電腦互動」的內容,本身為「90後」的Cathy解釋說:「這是牽涉到心理學的課程,希望透過科學數據,設計方便的用戶界面(User Interface),提升使用電腦或手機程式的體驗。」
進度尺實假象 增用戶安全感
她再以一個簡單例子,將這個有點抽象的情況進一步說明:我們日常使用手機程式在銀行戶口轉賬,會看到一行進度尺,由空白慢慢填上一半顏色,最後全行填滿,畫面便跳往顯示「轉賬完成」。Cathy指,那其實是系統為用戶而設的假象,「以現今的傳訊技術而言,轉賬可於用戶按『確定』鈕的瞬間已完成,畫面上的進度尺,真正的作用不是為了顯示進度,而是讓用戶感受一個轉賬過程,增加安全感。」
笑言料付出未必獲賞識
因此,用戶界面設計需要心理學知識,了解用戶想法和感受,而且需要搜集大量有關目標用戶的數據,如特定年齡人士的使用習慣等資料作分析。「一個成功的界面,往往是經過設計員長時間鑽研,和反覆測試才誕生,不過用戶會認為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
Cathy笑言,已預料付出的努力未必會獲讚賞,不過做得不夠好便會被留意,「如果使用過程順暢,根本無人留意到我們所花的心思,但如果用戶在網頁上找不着按鈕,定會破口大罵,這才發現我們的存在。」
於大學時修讀電腦科學,Cathy的畢業專題項目(Final Year Project)就是設計一個「室內導航」的程式,以Wi-Fi定位,加入擴增實境(AR)路標技術,助人於圖書館搜索書本。大學圖書館的館藏置有編碼,使用Cathy設計的程式時只要輸入資料,手機可自動搜出該書的位置,用家可以像玩《Pokémon GO!》般,開動手機鏡頭,熒幕畫面就會顯示箭嘴,直行或轉左右,引領用家到書本的位置。這設計本身亦融入了有關提升用戶體驗的知識:「如果要幫助用家搜索到書本,只要提供地圖便可,但考慮到用家未必識看地圖,所以加入AR技術,提升用家體驗。」Cathy分享說。
Cathy曾任初創企業的自由工作者,因此參與一個深入討論用戶界面發展的工作坊,體驗到興趣所在,自此決定未來發展方向:「首先希望進修這學科的知識,但由於香港暫時未有開設,所以申請獎學金到海外修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