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南北直通車 > 正文

普通話教與學:持開放語言觀 助職場勝一籌

2016-11-15

前不久,與友把臂同遊新加坡。新加坡可能是港人最熟悉的旅遊勝地,乾淨、整齊、漂亮,整個城市沐浴在綠色中。那一幢幢玻璃幕牆的大廈,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明鏡一般。一排排設計各有特色的組屋,顯示着新加坡人居者有其屋的富足。

我們此行的目的不止是觀光和吃海南雞飯,重要的是拜訪南洋理工大學的周清海教授。周教授退休後,仍在新加坡大學任教。約好的那天,他開車從新加坡大學來到我們下榻的酒店。

星司機可以講多種方言

老朋友見面,總有說不完的話,周教授是我們語言界同行中語言觀十分開放的學者,每次和他聊天,都是學習的機會。三句不離本行,我們又說起新加坡的語言文字政策帶給國家的好處。我們都知道,新加坡是語言多元化的國家,你坐上計程車,那位司機可以說英語、華語(普通話)、馬來語,甚至會說粵語、閩語、客家話等多種方言。他們見什麽人說什麽話,讓乘客感到賓至如歸,感到新加坡是好客之都。司機如是,可見新加坡在語言方面的開放態度。

學華文按國家規範即可

周清海教授是李光耀資政的中文教師,一教40多年,早就與李光耀成了朋友。周教授說,在新加坡最重要的是英語,這是第一語言。在世界上流通英語的現實情况下,這無疑帶給新加坡走向世界的方便。那麽,為什麽新加坡人人都會說華語呢?我們很認同周教授的觀點,新加坡人中很多是華族,早年主要從福建、廣東移民而來,所以,會說華語也很重要。周教授最精到的看法是,學習華語華文,就按目前中國規定的語言文字規範,不必另搞一套。

目前新加坡通行的華語華文規範標準與中國通行的普通話和規範漢字並無二致。這又給新加坡與中國的交往帶來方便。新加坡人懂得這個道理,語言文字本來就是人們交流的工具嘛,怎麽方便就怎麽來,自己不必標新立異。新加坡人說的華語,和普通話一樣,寫的中文用的是包含簡體字的規範漢字。由此可見,新加坡語言文字觀的開放,帶給這個國家與外國交流的順暢,有益於國家的發展。

香港社會也是多元化的語言社會,兩文(書面:中文、英文)三語(口語:普通話、粵語、英語)這個語文政策大家耳熟能詳。從口語交流上說,英語一直在香港社會地位重要,大家沒有異議。至於普通話,據2011年香港政府的人口統計資料,會說普通話的香港人已佔總人口的47.8%。應該說,借中國改革開放之風,香港商貿界人士在學習運用普通話上一馬當先,給香港市民做了好榜樣。

再說粵語,香港地處粵方言區,90%的市民的方言母語是粵語,因而,粵語在香港社會是最流通的,流通度超過英語和普通話。

與新加坡比較一下,就英語和普通話的普及來說,香港需要向新加坡學習的地方很多。在香港,會英語和會普通話的人口,都佔不到總人口的一半。遠不如大多數新加坡人對這兩種語言使用的熟練。

隨着互聯網時代的迅猛發展,語言文字的交流顯得越來越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言文字就是人們交流的工具。如果香港的年輕人有開放的語言觀,努力學習和運用英語和普通話,不斷提高自己流利表達的水平 ,那麽,在職場上的競爭就會勝人一籌,何樂而不為呢?(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田小琳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簡介: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創辦於1979年,宗旨是通過研究、出版、教學、交流、合作等方式促進中國語文工作的發展。

隔星期二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