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讀書人 > 正文

【書評】改革如何與革命賽跑

2017-01-09
《歷史的拐點》作者:馬立誠 出版:東方出版社《歷史的拐點》作者:馬立誠 出版:東方出版社

改革能夠進行,自然優於血流漂杵的革命,歷史的車輪到了拐點上,如果能夠細心一點從容地拐過去,雖然看似緩慢一點,也總比粗魯地急拐彎要穩妥一些。勇敢在於魯莽與膽怯之間;慷慨在於浪費與吝惜之間;貞潔在於放蕩與寡慾之間;改革在於妥協與鬥爭之間,通過改革避免革命,智慧地把握好尺度使之完美,需要開放的胸襟,細膩而不懈的努力。

歷史是個坐標,延伸線的兩端,連接了過去和未來,那些歷史的屍骨也不斷透過厚重的土層,飄散出磷火微弱的光亮,為探究者提供新的線索。本書從子產改革開始,對歷史上發生的重要改革,重新進行了一次紀事本末式的梳理,為改革者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鑒的經驗。范仲淹曾經總結歷史經驗說:「歷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禍亂必生。」政有弊是常態,弊也是一部分人追求的利益所在,所以改革都是社會利益的再分配,不可能皆大歡喜。而革命卻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人口大量減少,社會財富大量損失不說,好容易培育起來的社會文化品味,也往往再一次斯文掃地。而書中提到,「文革」中被關押近十三年之久的陸定一,曾說王安石改革是搞「文化大革命」也是一個有趣而費人猜想的話題。

漫長的皇權統治之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改朝換代的革命,需要裹挾進最廣泛的無助群眾,但並不會讓這些最願意維護國家穩定的百姓,得到多少真正的實惠。所幸,世界歷史的潮流滾滾向前,先進的理念,總在不斷引導人們走向民主自由。作者指出可以借鑒的是,從歐洲的歷史來看,法國大革命是個特例,其他國家大多進行的也是改革,而非疾風暴雨的革命。

本書的後半部分,通過從洋務運動到立憲運動,說明「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最後連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也保不住。」革命成功以後,為了強調自己的正確性而對這段歷史的詮釋,讓人讀起來也十分沉悶無趣。但近年以來,學者們通過不同視角,從失敗者身上,總結出了有價值的經驗,從而使這段歷史具有了新的意義。洋務運動「對於推動改革開放和工業化起步,居功至偉,彪炳史冊是抹殺不了的。」改革是一場智慧的博弈,結果是要各種條件取得平衡。洋務運動開啟了向世界先進文化學習的窗戶,培養了人才,也建立起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學者侯宜傑認為,清廷最後被迫同意改革的立憲「《十九信條》如果在一年前宣佈,哪怕是半年前宣佈,也會得到立憲派的同聲歡呼」,走到這一步,離不開社會在世界潮流影響下的變化,只是是清廷缺乏必須改革的智慧,從而導致了革命的發生。而革命的一方,比如革命黨人吳樾,為了阻止憲政而刺殺出洋考察的五大臣,是不是明智而無私之舉呢?還有「驅逐韃虜」的口號,也早有人質疑是民粹主義的政治操弄,滿族統治並非外國入侵,要驅逐他們去哪裡呢?所以「中國首次憲政始末,仍然能夠給我們留下多方面思考空間。」

余英時認為:「改革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一經發動,便如危崖轉石,非達平地不止。」改革絕非易事,「中國歷史上影響比較大的改革有十幾次,大的改朝換代也有十幾次。十幾次改革大都失敗了,而十幾次改朝換代都獲得成功。」為什麼跑不贏革命?是皇權統治下君子的不屑和不耐煩而總是敗在小人手下,還是先天不足的原因?如今又如何使改革跑贏革命?這些都值得深思。■文:龔敏迪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