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功課煩學生殘 家長難開顏

2017-01-16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樂Teen會盼政府推行每年一次長假期無功課日,還學生課後自主空間。姜嘉軒  攝■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樂Teen會盼政府推行每年一次長假期無功課日,還學生課後自主空間。姜嘉軒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做功課本來可以促進學習,但過量卻適得其反。有機構以問卷方式調查學生與家長對做功課的觀感,發現近五成家長與七成學生對此感到「厭煩」、「好有壓力」,甚至是「家人衝突來源」等。有家長投訴學校硬要小三生為沉甸甸的《西遊記》寫閱讀報告,還要仿作文章;孩子作業太多,寫到手震,媽媽不敢叫停,只能在旁心疼落淚。團體呼籲政府推行每年一次長假期無功課日,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樂Teen會早前訪問了726名學生與家長,當中學生佔四成。結果發現,逾七成學生以負面形容詞描述做功課,最多是認為「厭煩」、「無心機做」、「悶」;近半家長對功課抱持負面態度,最普遍認定做功課「好有壓力」、「無心機做」,甚至視之為「家人衝突來源」。

此外,逾四成家長及近六成學生對做功課沒有任何正面評價。

調查又發現,七成小一至小二家長認為,學生每天應該花不多於一小時做家課,惟只有一半學生實際做到。

逾半小三至小四家長的子女需花超過一小時完成課業;近三成小五至小六家長更指孩子需花兩小時以上做功課。

名校要求高 母淪「功課奴」

育有一子一女的羅太曾是「功課奴隸」,兒子本來在深水埗的名校就讀,學校要求很高,「小三學生要搜集資料做PowerPoint(投影片簡報)回校匯報,亦試過要看畢二百多頁的《西遊記》後寫閱讀報告,還要仿作文章。」羅太形容當時每日功課「十樣八樣唔少得」,不時都要「開夜車」至晚上11時。

眼見兒子執筆寫字累得手震,卻不可以叫他停手,「因為欠交功課只會一直累積下去,長期欠交還會受罰」,她只能陪着兒子一起「搏鬥」,不禁心疼落淚。

嘆兒無時間學縛鞋帶

功課佔據了兒子大部分時間,羅太每日看完手冊的功課列表,就知道孩子不會有機會外出遊玩,有時甚至要全家總動員協力處理五花八門的功課,親子時間少之有少,兒子甚至連洗衫、摺衫、縛鞋帶都無時間學。

雖然已經全力以赴,但兒子還是經常「考包尾」,打罵已沒有作用,親子關係更一度緊張。無計可施之下,羅太決心為兒子轉校。現在唸小四的兒子已可自行應付功課,自信心及學習動機均大大提升,成績進步至全班前十,令她確信不一定要多功課才是對孩子好。

樂Teen會服務主任朱麗英表示,並非每個家長都能為子女解決功課壓力問題,建議教育局應重新檢視現行功課形式,重訂功課指引。

她又引述調查發現,逾五成家長及七成學生支持小學推行無功課日,呼籲局方考慮推行長假期無功課安排,減輕學生壓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