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通識把脈:「個人成長」單元學情緒管理

2017-01-16

■李偉雄 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

去年,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的一次會議期間,時任港大學生會會長的馮敬恩及時任外務副會長李峰琦,涉嫌分別刑恐校委會主席李國章及阻撓校委紀文鳳離開會場而同遭起訴。作供聲稱擔心生命受威脅才報警的李國章,在庭上形容當晚示威場面有如暴動,有人拉扯他手臂更大力拍他膊頭,而兩次針對校委的包圍示威「唔係大學生行為,係壞蛋行為」。

他又指控馮敬恩反口公開保密會議內容,「覺得佢(馮)人格有問題,我睇唔起佢。」

通識教育科的「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中有一課題,是討論年輕人參與社會服務的好處(例如大學生參與學生會)。事實上,參與社會事務對年輕人的成長可發揮以下的作用。

參與社區本有利年輕人成長

一,提供自我身份認同。青少年是由兒童發展為成年人的過渡期,在未確立自我的時候,群體便是一個平台,為青少年提供角色和地位,讓青少年從中了解自己的特質,探索和建立自我形象。

二,心理情感的支援。群體成員一般都擁有共同的嗜好和成長背景,透過群體所舉辦的不同活動,成員間緊密互動,為青少年提供了心理情感的支援。

三,社群化。「社群化」是群體的重要功能,它指個人在與不同群體的相處中,發展自我觀念,學習生活技能,建立社會角色,從而了解不同社會角色應有的行為規範,並形成思想、價值觀和行為模式。

四,餘暇消遣。群體多具有消遣享樂的功能,不同群體會提供不同類型的活動,讓青少年能夠善用餘暇,培養良好的興趣和宣洩充沛的精力。由此可知,通識教育科有助我們明白到,參與社會事務是令年輕人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可見,馮敬恩及李峰琦等人參與學生會事務,本應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但為何當日會議期間,他們又會盲衝盲撞,終闖下大禍?

質疑權威心理致過火行為

這亦可在「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中找到答案。首先,青少年期個人的心理會出現明顯的變化。例如,青少年開始質疑和挑戰父母、老師的既有權威,因而造成反叛的心態。兩人對校委會成員的無禮舉動,正好顯示出反叛的心理。

其次,青少年的情緒較為波動、不穩定,且對事情顯得相當敏感,容易情緒化,引致負面情緒。負面情緒會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行為表現、社交關係等。如果情緒過於激動時,青少年往往無法明智地作出判斷和處理事情,甚至會做出一些偏激的行為。

兩人分別恐嚇校委會主席及阻撓校委離開會場,便明顯是由於過於受情緒的影響而作出了「過火」的偏激行為。

最後,我建議年輕人在學通識科時,要多學情緒管理的生活技能。情緒管理是我們面對壓力、困難及難以承受的問題時,調節情緒反應所需的技巧。具體來說,就是集中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盡量克制負面情緒,力圖以正面的態度回應事件。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