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家心健康:升學或搵工 溝通減誤解

2017-01-17

為人父母甚艱難,憂柴憂米諸事煩。如果為人父母「這一行」需要納入最高工時的框架內,相信每日24小時也不足以衡量父母對子女的付出。父母為子女設想和擔憂,自然期望他們能出人頭地,自立自足,不用為三餐奔波勞碌。為確保子女將來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在大部分父母的觀念中,成績、分數等便是成功的指標,入讀大學更是穩定收入的保障。

然而,青少年時期的子女,正值年少氣盛、追求自主的年紀,與孩提時期的乖巧順從大不相同,不會對父母的期望照單全收。可是父母在人生競賽場上打滾多年,深明「搵食」艱難之理,相比在父母蔭庇下羽翼未豐的雛鳥,亦自然不會輕易改變立場。

這個深層次矛盾似乎早在社會撕裂以前,便已發生在家庭當中,並且帶來很大程度的傷害。

假設所有子女也是品學兼優、出類拔萃的學生,深層次矛盾或會降級為低層次矛盾。不過,在這個每年學位供應率不足兩成的香港社會,絕大多數學生基本上只能於學士學位銜接課程或工作中二擇其一。

面對如斯競爭激烈的現實,不少學生早已調整自己的目標,由升讀學士學位轉為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計劃進修相關的知識及課程。

子女調整目標 父母誤解消極

不過,父母通常將子女的目標調整理解為態度消極,認為是放棄入讀大學這個理想的出路。因此,社會上總會聽到父母表達其困擾,擔心孩子的將來,又抱怨子女不求上進,浪費時間等,實在是誤解叢生。

矛盾發生的原因,不外乎溝通不足,期望不同。解決上述期望落差的關鍵,在於如何達成共識。其實如果父母能嘗試耐心地聆聽子女的想法,不難發現他們並非抗拒讀書或升讀大學,只因學科要求艱深,或他們另有發展的方向,才造成表面上消極學習的態度。

這時候父母適宜協助及鼓勵子女尋找相關的升學資料,嘗試與他們一同分析其想法的利與弊,避免急忙表達自己的經驗和立場,相信這樣子女會較樂意與父母交流。

俗語雖云:「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但試問父母真正能陪伴照顧子女的時間可有多少?如果子女能有清晰的方向、獨立分析的能力,相信也能為自己找到適合的路。

(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撰文:

香港家庭福利會

註冊社工王信光

查詢電話:2527 3171

網址:http://www.hkfws.org.hk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